首页 >> 新闻列表

评豫剧《焦裕禄》——在历史的深刻中收获感动

发布时间:2014-10-17 12:42:32   来源:文艺处党支部   责任编辑:

在历史的深刻中收获感动
                  ——评豫剧《焦裕禄》


        《焦裕禄》最突出的成就是在历史的真实中塑造一个更接近“真实”的焦裕禄。焦裕禄是1962年底到兰考县赴任的。那是一个饥荒的年代,也是政治风潮涌动、非左即“右”的年代。而焦裕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赴任兰考县委书记的。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正是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特殊的自然环境,激发了焦裕禄人性、人格的光辉。但是,这段特殊的历史又一度是戏剧创作的敏感区,要将焦裕禄还原到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去写,是需要智慧、需要勇气的。庆幸的是,随着历史的进步,我们的党、我们的创作者、我们的观众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达观,能够更加客观和理智地看待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过去。这就为《焦裕禄》的视角突破提供了可能。
        看《焦裕禄》,感到新鲜、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历史视角。还是以“事”写“人”,还是表现“为民、求实、奋斗、无私”的焦裕禄精神,但是,由于作者将“事”和特定的历史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将事件和其背后的历史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将主人公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突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突出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主人公的双重考压。因此,焦裕禄“亲民、爱民、想为群众办事”的愿望才变得那样强烈,实现起来才那样艰难。因为他要突破和超越当时的一些政策局限,可能还要“破坏”当时的一些“规矩”,要和其他的意见不同者产生抵牾,还有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也正是在这种艰难的选择和突破中,焦裕禄“执政为民”的情怀才显得那样可贵,那样悲怆、那样感人。
        《焦裕禄》以历史的视角切入,在历史的真实中显示它的深刻和深邃;在对矛盾冲突的艺术强化中,酝酿和传递感人的力量。创作者有意强化焦裕禄与各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如“车站访灾民”和顾书记的冲突,“瓦窑村访贤”和宋铁成及其母亲的冲突,“购买议价粮”和调查组的冲突,为工作问题和女儿发生的冲突,和韩大刚的冲突,以及焦裕禄在各种困境下、危机中、抉择时自己内心的强烈冲突……通过这些冲突,将“为民、求实、奋斗、无私”的焦裕禄精神诠释得生动感人。
        走群众路线,把百姓当亲人,既是党的执政宗旨,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情怀。它们在《兰考往事》中的焦裕禄身上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那就是:既有共产党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又有可感的人性温度;既有“执政为民”的理念,又“以人为本”的前提。《兰考往事》找到了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的表达角度,契合了“执政为民”的当代政治理念和现代人文对“悲悯情怀”的尊崇倡导,使焦裕禄精神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
        当然,在浓墨重彩地渲染焦裕禄“公仆情怀”的同时,《焦裕禄》的作者也没有忘记写他作为常人的“人伦之情”。尽管着墨不多,但那段“一声爸叫得爸爸心头暖”的抒情,足以唱哭所有懂得亲情父爱的人。
        河南省豫剧三团是演出现代戏的“红旗剧团”,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为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焦裕禄》的创作,继续秉承着三团现代戏“戏曲化、诗化、意象化”的审美追求。不管是焦裕禄病痛时的翻扑、“吊毛”,抗洪时的“劈叉”,还是栽树浇水的群众性劳动场面,以及抗洪排险的群体舞蹈,都戏曲化了,艺术化了,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该戏的舞美设计苍茫、简远,既营造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氛围,又提供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表演空间。特别是戏的开头和结尾,焦裕禄踩着漫漫黄沙从远处走来,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
        该戏的主演贾文龙,是当今豫剧生行当中技术全面、数一数二的代表人物。焦裕禄是他继《村官李天成》之后塑造的另一个“公仆”形象。塑造焦裕禄,也是贾文龙很久以来的一个梦想、一种情结。他是带着对焦裕禄的景仰和重塑焦裕禄形象的冲动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来的,故而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焦裕禄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并通过他那娴熟的技术,将人物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来。焦裕禄形象,无论对当代豫剧艺术,还是对贾龙文个人的艺术生涯,都是一次丰富,一次有标志意义的创造。
        五十多年来,焦裕禄之所以不断成为艺术创作的题材热点,是因为焦裕禄精神具有历久弥新的永恒意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重塑焦裕禄形象,重提焦裕禄精神,可谓恰逢其时。祝愿《焦裕禄》在不断的演出中日益精进,走得更远,并藉此让“爱民、求实、奋斗、无私”的焦裕禄精神激励、感染、温暖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