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列表

作风建设在路上 透过细微之处感受河南党员干部的作风之变

发布时间:2017-07-20 10:41:25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

细微之处 作风在变

作风建设关乎人心向背,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若干意见相继出台后,我省广大党员干部坚决纠正“四风”,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谋划上,放在部署落实上,放在检查督导上,放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工作作风明显转变,为民意识显著增强。让我们透过细微之处感受我省党员干部的作风之变。

足下之变:告别公车更加亲民

“你去趟东十里社区,拍拍他们廉政文化建设的照片。”7月17日上午一上班,禹州市纪委宣传部部长孙攀就接到领导安排的任务。

走出机关,孙攀用手机扫码解锁了一辆公共自行车直奔社区。他告诉记者,自从公车改革后,机关干部公务出行的方式从“办事要公车”变得更加多元,骑车、开私家车、乘公交车、用手机软件叫车等已司空见惯。

车改带来的变化不仅是出行方式的“绿色”,更使公车配备范围过大、运行管理成本偏高、公车私用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省发改委体改办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我省已完成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县(市)车改实施方案的批复工作,全省取消车辆数占原有公车总数的45%以上。

“本次车改取消了一般公务用车,车轮上的浪费明显减少。”省直某单位一位财务处处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辆“还算节省”的专车,每年也要行驶两万公里左右,油费、过路费、司机工资,再加上维修保养等费用一年支出七八万元。

车改部门初步测算,全省公车改革节支率为7.5%,高于中央要求的7%。加上司勤人员养老、医疗、办公费用等潜在支出,车改实际节支率还会更高。

“车轮上的腐败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公车私用的现象越来越少。”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对清明、“五一”等节假日期间公车私用现象的明察暗访发现,“公车旅游”“公车扫墓”等以前饱受群众诟病的违规违纪现象难觅踪影了。

当过领导专车司机的小刘对此深有感触:“以前,除正常工作需要外,领导应酬、节假日出游、回乡探亲等都用公车。现在不一样了,领导开私家车上下班,节假日公车封存停用,对公车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了。”

对于留存公车的监管,今年5月,我省专门印发了《河南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标识化管理实施方案》,要求对省级及以下党政机关保留公务车辆统一张贴“公务用车”标识。目前各地已基本张贴完毕。

干部坐不坐公车,群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几年,坐公车来检查工作的领导少了,骑车来调研的多了,老百姓感觉和干部的距离近了。”漯河市源汇区友爱街社区主任李佳说,“领导干部骑车到基层,主动为我们办实事解难题,让群众感觉很亲切,也更愿意和他们说心里话。”(记者惠婷陈小平

接待之变:“套路”少了心不累了

7月17日,省交通运输厅某处干部小张正在紧张地撰写月初下乡调研的材料。“不到3天时间,跑了两个市的4个县。每天的日程都安排的满满的。”有着近13年工作经验的他坦言,这趟“走基层”虽然很累,但很充实。

“没有游山玩水,住的是快捷酒店,吃饭全部在调研单位的食堂。”小张说,“这趟下去,只有一个地方给我们每个人准备一提当地产的酱牛肉,还被我们谢绝了。”

“以往下边转一圈,土特产、礼品都会堆满后备厢。”省直某机关一位老司机说,现在出去一趟,几乎没有“收获”,连矿泉水都得自备。

接待工作的减负,不仅让机关干部感觉到轻松,基层干部也不再“压力山大”。

“原来只要上边一来人,我们就得提前守在高速下站口,还得协调警车开道引路。”开封市政府接待办工作人员小韩说,老城区道路大多狭窄,车队高接远送又占用了有限的交通资源,群众意见很大。

但这一切在“八项规定”出台后有了明显变化。小韩说,现在“上边来人”都是直接在约定地点会合,来了就谈工作,谈完看完就走,真需要留宿,也是他们自行解决。“前一阵子,省财政厅工作人员来出差,先告知了住宿费标准,我们根据标准选择酒店,他们临走时通过公务卡结算。”小韩说。

“有时候伤脑筋的不是工作汇报,而是推杯换盏的公务接待。”焦作市修武县委宣传部一名干部说,接待太多的时候,一顿饭要赶多个场。点一桌好菜不说,还要上好烟好酒,一顿饭吃下来,花不少钱还耽误工作。“现在谁来都一样,都在食堂吃。一碗面、一盘饺子,有时候连菜都没有,人均花不了多少钱。”他说。

批个条子,就能进门;打个招呼,就可免票……这些现象在全省多个景区曾普遍存在。登封市政府接待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各景区的门票都得备下不少,还唯恐“分配不均”。现在好了,包括“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内的许多景点门票经营已推向市场,由专业票务公司运作,不管是自己看还是招待亲朋好友,都得自己“掏腰包”。

南阳淅川县一名副镇长告诉记者,原来凡是纳入考核、有一票否决权的部门下来检查,镇里都要提前安排点土特产、小礼品。“就怕人家说你不热情,说你工作没做好,分打得低。现在大家心态都变了,工作好坏,看实际不看接待。”从村里到乡里再到县里,各级迎来送往的繁文缛节少了,省下了不少接待费用,基层干部也得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民生工作上了。(记者高超陈小平

餐桌之变:公款吃喝难觅踪迹

7月的郑州烈日炎炎,49岁的王大明迎来了入行餐饮业的第30个年头。作为郑东新区一家高档酒店的餐饮部经理,在每天的迎来送往中,老王练就了一番通过车牌号码、衣着打扮、消费金额辨识顾客身份的本领。

“‘八项规定’以前,我们的顾客主要是政府官员。现在,公款吃请几乎没有了。”7月17日,王大明告诉记者。

“吃喝风”被遏制住,这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感受。周口市某单位办公室主任李杰说:“过去只要跟工作沾点边,不少人就会以此为借口用公款吃喝。现在查得那么厉害,没人敢顶风违纪了。”

省直某机关的刘处长也深有感触地说:“‘八项规定’以前,基层单位来省厅办事,大多都要请客吃饭。为求排场拉关系,啥贵上啥,浪费饭菜不说,还喝得醉醺醺的,影响工作。现在,遇到饭点就到食堂吃个工作餐。”

公款吃喝是否得到遏制?群众的感受最深。省纪委发布的《2016年河南省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状况分析报告》显示,80.8%的受访者认为公款吃喝明显减少。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也告诉记者,近年来,全省各地纪检监察系统查处违规吃请的现象越来越少。

公款吃喝几近绝迹,很多高档餐饮企业相继转型,走起了平民路线。郑州市经三路北段的一家酒店曾经主打海鲜、燕鲍翅等高档菜肴,人均消费在600元以上。如今,该酒店主打大众餐,推出了十几种单价在30元左右的平价菜。接待经理李飞说:“‘八项规定’禁了公款消费,酒店经营一度陷入困境。现在酒店里的普通菜多了,生意又慢慢地好了起来。”

高端烟酒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郑州市文化路上一烟酒经销商告诉记者:“现在高端烟酒的销售都不景气,房租到期,我都准备转行了。”

天价饭局、豪奢宴请等为人诟病的浪费现象得到普遍遏制,社会理性消费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郑州不少饭店都在醒目位置张贴“勤俭节约、文明用餐”等内容的提示牌。家住郑州阳光城小区的李女士和朋友聚餐,没有铺张浪费,一人一个爱吃的可口菜。“以前爱面子,点了很多菜,吃都吃不完,太浪费。现在提倡节约,菜够吃就行。”饭后,李女士在微信朋友圈晒起了“光盘”照,几张图片配上一些文字,吸引了众多好友纷纷点赞。(记者孙欣高超

礼品卡之变:少人问津“黄牛”喊“冷”

7月17日,经常在郑州市花园路一家大型商场里倒卖礼品卡的“黄牛”老张告诉记者,卖礼品卡的人明显减少,回收价格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买卡的人也不多,生意很难干,很多同行都转行另谋出路。

“以前每到节日前后,各单位来团购大额面值礼品卡的人要在大厅排成一条长龙。这几年基本见不到有单位来买卡了。”在洛阳市区某大型卖场的团购处,负责出售礼品卡的高经理说,往年面额数千元的礼品卡最好卖,现在已少人问津。

“黄牛”风光不再,礼品卡买卖遇冷,这些现象背后,是执行购物卡实名制登记、限制公款消费、严禁违规发放补贴或福利等规定带来的新变化。

在信阳市东方红大道经营一家烟酒店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经营高档烟酒十几年,“黄牛”党经常把礼品券、烟酒等送到这里出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生意明显减少。为了维持生意,同行们不仅常常在网站上发布回购信息,还建立微信群向客户推销卡券,可没有多大成效,因为送礼和收礼的人都少了。”她说。

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奢侈品类消费增速大幅回落;化妆品类和金银珠宝类同比增长3.4%和7.6%,增幅分别比2015年回落10.8个和4.5个百分点。

不仅高端消费市场遇冷,礼品市场也“寒意阵阵”。在滑县某机关工作的小潘告诉记者,以往每到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他都要为单位购买很多道口烧鸡的礼品券送给常联系的工作伙伴。“八项规定”出台后,送券的行为被严令禁止,购买礼品券的支出也无法报销,买券送券的行为就停止了。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专门开通节日期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加强对此类问题的举报监督。省纪委网站也陆续曝光部分领导干部违规发放津贴福利、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

“去年春节前,原阳县中心医院向20名中层以上干部每人发放500元购物卡,共计1万元。随后,县纪委等有关部门分别给予相关人员党内严重警告、警告处分,并收缴违纪所得。”省纪委有关负责人称,这种收受礼品、礼金的“节日腐败”在社会中造成了不良影响,纪委已通报多起典型案例。各级部门将继续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以“钉钉子”的精神紧抓“四风”问题不放,对顶风违规违纪行为严查不怠,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记者刘一宁王绿扬

份子钱之变:人情往来回归淳朴

图/王伟宾

“这是我办婚宴的报备表和廉洁承诺书,请组织审核。”7月14日,南阳市退休干部老赵来到单位的纪检部门,递交了两份报告材料。

这个月底,老赵在北京工作的儿子要回老家举办婚礼,他早早就决定一切从简。“不收份子钱,只请亲戚们吃个饭。我是一名老党员,应该廉洁自律,带头倡导文明新风。”

2016年底,南阳市纪委、市监察局出台《关于严格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试行)》,对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行政村党组织、离退休人员在内的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划出“红线”。车队数量、宴请标准、人数都有具体规定,并且明确指出,不得收受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

“以往每逢节假日,都会接到结婚请柬,甚至一个假期赶几场。人到不到不重要,红包必须得到,感觉这人情都变了味儿。”说起吃过的“高价饭”,省直某机关公务员小吴直摇头。“现在好了,党员干部带头转变作风,大操大办各种婚丧喜庆的现象几乎没有了,再也不必为出不出‘份子钱’、出多少而烦恼。”

曾经,以各种名目出现的份子钱之邀让许多人不堪承受。结婚、添子、祝寿、乔迁、开业、考学……有人借机疏通关系,有人借机敛财,不仅扭曲了亲情友情,更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为老百姓所诟病。

俗话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八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带动民风社风也随之转变,多年的陈规陋习逐渐远去,一股清新的人情之风正徐徐吹来。

郑州市花园路上某大型酒店前台经理林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各种大型宴请三四十桌是常事儿,还专门摆放收礼金的签到桌。仪式上单位领导出席致辞是必备环节,现在好多仪式都简化甚至取消了,来宾也以亲戚为主。”酒店服务员小敏则发现另一个可喜的变化,“以前大型宴席过后,每一桌都有很多剩菜,看着让人心疼。这几年,铺张浪费的少了,讲排场比阔气的少了,吃不完打包的多了。”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认为,这种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全社会作风大转变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现在,朋友交往很纯粹,大家见个面、聊聊天,相比以往,托关系、打招呼的少了,违规的事情没人敢做了,这种变化让我印象特别深。”(河南日报记者 周青莎 王绿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