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普通人,为何【能量】这么大?
申家兄弟姐妹5人在一起。左起申长明、申长云、申留云、申留枝、申长久
“孝道大餐”现场,史世江和党员义工一起为老人们端饺子
陈红玉(左)和志愿者一起清理村内垃圾
□新乡观察记者代娟实习生 原秀秀贾久燕
7月18日下午,在“文明新乡、我为正能量代言”活动现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为榴心社工公益团队、五陵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团队、新乡消防支队等8位“我为正能量代言”贡献奖获得者颁奖。
放眼新乡,近年来,该市上下以先进群体精神为引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积极打造道德之城、好人之城、志愿服务之城,涌现了一大批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河南好人。
新乡市委书记张国伟表示,此次正能量典型的评选表彰,是新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具体实践,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引领良好社会风尚必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时间银行”不存钱,却让村民成了最“富有”的人
当村支书时,他领着16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为村里服务;担任“时间银行行长”后,他领着4000多“储户”为村民提供互助式服务。陈红玉说,他创办的时间银行不存钱,却让五陵村民成了最“富有”的人。
在当天的颁奖典礼上,主持人对他说:“陈行长,你的时间银行是个富矿!”
40岁的陈红玉是凤泉区五陵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农民企业家,多年来坚持在村里开展孝老敬亲、扶贫济困活动。2012年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后,又先后投入资金对全村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由于当时村两委班子不健全,五陵村又是个大村,村务管理事务繁杂,2014年,陈红玉组织成立了一支16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义务清扫全村街道。从购置各种保洁设备到为志愿者提供服装、用餐、年节慰问品等,陈红玉就自掏腰包100多万元。
但陈红玉觉得,单靠这10余名志愿者的付出,很难形成真正淳朴的民风。他无意中了解到国内一线城市社区正流行一种“时间银行”,立即萌生了浓厚兴趣。所谓“时间银行”,就是“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起来,自己需要帮助时,再去支取别人的公益服务时间,让时间在交换中产生价值。”陈红玉想,如果大家都能积极参与“时间银行”,就能各尽其能,发挥比志愿服务队更大的作用。于是,他个人出资30余万元,邀请专家提供专业性指导,于2015年探索成立了新乡首个社区互助公益服务项目——五陵时间银行,通过“存储时间、随需使用”的志愿服务模式,把志愿服务、扶贫帮困、助人自助有效结合,激励志愿者参与服务积极性,促进志愿服务可持续性进行。
如今,五陵时间银行已有“储户”4000余名,67岁的胡中琴老人热衷公益,凭借600多小时的爱心存储,成为五陵村最“富有”的人。
“能为村里做点事儿,把自己的爱心存进时间银行,成了很多村民觉得很光荣的事情。”陈红玉告诉记者,60多岁的村民郝凤英是凤泉区一名环卫工人。有一次,一辆垃圾车从村边经过,撒下些垃圾,量不多,却拉了老长一段距离。村里找到郝凤英商量,可以付钱让她帮着尽快清理下。谁知道郝凤英笑着说:“要啥钱啊?给俺在时间银行里存一小时就中了!”
在五陵村,不管是需要家电维修、老人看护,还是清理下水管道等各种琐事难事,都可以去时间银行交换服务,平等互助、邻里和睦的乡风民风逐步形成。如今,五陵村打牌的少了,到村图书馆学习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到“时间银行”做公益服务的多了,村容村貌、村风民风悄然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
“孝道大餐”并不大,却让全村人吃出了别样味道
“我会和村里的义工一起,把孝道文化传承下去,孝道大餐也要一直做下去……”在7月18日的“文明新乡、我为正能量代言”主题活动现场,新乡县朗公庙镇大泉村村委会主任史世江的承诺掷地有声。如今,大泉村的老人们盼了初一盼十五,因为这两天,不但能吃到免费可口的饺子,还能看场大戏、跟老街坊唠唠嗑儿。
这“孝道大餐”是个啥?其实也就是村里为200多名65岁以上的老人们准备一顿饺子,再加一场农村大戏。说起这件事儿的缘由,史世江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发现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了,房子建得更排场了,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村里邻里、婆媳、干群关系都很复杂;村里不少人见面不相识,白天年轻人出去工作,老人们在家很孤单,日子过得没盼头。他琢磨,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促进村风和谐,又能增强全村凝聚力?去年农历六月初一,史世江决定借鉴外地经验,为村里老人办一场“孝道大餐”,以“孝”为突破口,找寻记忆里的和谐村庄。
包饺子用的面粉、鸡蛋、油等食材,全由史世江兜底;戏,请来村剧团为大家演场传统戏剧;和面、包饺子,发动村里闲着的几十名妇女参与;劈柴、端盘子,则让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义工全包了;老人们呢,坐在圆桌旁看着大戏唠着嗑,其乐融融。那一天,老人们脸上的笑容,让史世江体会到了“久违的、过年才有的感觉”。
一年多来,大泉村的“孝道大餐”举办了20场。一些身体不好不怎么出门的老人,也在子孙的搀扶下,换上干净体面的衣服,出去热闹热闹。它带给大泉村的不只是老人们每月盼着的那两顿饺子,而是邻里关系和谐了,婆媳关系更顺了,干群关系也更融洽了!
孝道大餐”逐步成为现场版的道德课堂,也潜移默化影响了更多的人。新乡县总工会驻大泉村工作队,市、县直党员义工、社会各界志愿者,村里在外工作创业的年轻人、节假日休息的孩子们……或是出钱出物,或是出力服务,越来越多的人积极行动起来“孝亲敬老”。前10场的“孝道大餐”费用由史世江兜底,后10场的费用全部由村民捐赠。经常回来帮忙的出嫁闺女荆利说:“现在生活好了,谁家都不缺这一顿饺子,可让老人们聚在一起唠唠嗑、后辈有机会搞好服务尽尽孝,老人们都很开心。”72岁的大泉村老上访户荆东海也逐步消除怨气,享受“孝道大餐”的同时,主动参与志愿服务。
据悉,新乡县朗公庙镇正实施“孝道大餐遍乡村工程”,计划在29个行政村普及推广“孝道大餐”,把各村65岁以上老人都请到村委会吃饺子、看大戏,享受精神、物质双重大餐,把全镇建成一个孝亲敬老的实践大课堂,建成一个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为母亲拍纪录片,申氏三兄弟戳中多少儿女泪点
“妈,我想吃您亲手做的捞面条了!”“妈,我想你了!”……在7月18日“文明新乡、我为正能量代言”主题活动现场,说起当年为母亲拍摄的纪录片《不能忘怀的爱》,年龄加起来近150岁的申氏三兄弟泣不成声,让人为之动容。
尽管距离母亲去世十周年纪念日已两年多时间,但对申氏兄弟来说,永远不会忘记那天首次“公映”纪录片的场景。在父母曾经居住过的家属院里,没有传统的放鞭炮、唱大戏、鼓吹手,张贴着写有“敬请砖瓦厂父老乡亲前来观看”的海报上,当年父母所在砖瓦厂的烟囱高高竖立,就像父母还在的时候。
这部表达对父母缅怀和对家庭感悟的纪录片由申长云、申长明、申长久三兄弟整整耗时8年,跋涉数千里,花费数万元,拍了1000多个小时的视频素材制作而成。
“父母基本上不识字,但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母亲对家庭的付出,都让我们兄弟姐妹懂得了家的含义。”大哥申长云说,母亲过世后,他们兄弟姊妹5人一直在商量,用什么方式来纪念双亲,把他们的责任和爱在这个家传承下去。受台湾一位导演为纪念父爱拍摄纪录片的启发,都是摄影爱好者的三兄弟决定也为自己的父母拍摄一部纪录片,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记住这份不能忘怀的爱。8年拍了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兄弟姐妹开了6次研讨会,出了5版片子,最终剪出来26分钟。
8年时间,纪录片里当年母亲抱着的光着肚子的小孙子,如今已长成少年;8年时间,让三兄弟对父母“责任与爱”的家庭观念也有更透彻的理解。
“爸,大爷,叔,你们放心,我们晚辈会好好孝顺你们,决不让你们的遗憾成为我们的遗憾!”当天,随申家三兄弟一起上台领取“我为正能量代言”贡献奖的孙辈代表申敬雪说出了藏在自己心底的话。这些年来,看着父辈三兄弟为拍摄纪录片的奔波,让她更加体会到了长辈对下一代的爱和无私奉献,每次观看这部纪录片,都是在经受一场成长的洗礼。
“母亲当年与她的兄弟姐妹分离大半辈子,她格外看重一家人的团聚。即使父母不在了,因为拍这个片子,让我们兄弟姐妹5家更亲密了。”申长云说,他还想告诉更多喜欢拿着相机自拍或者将镜头对准朋友、孩子的人们,可以尝试着将镜头多对准自己的父母,多为他们记录幸福的瞬间,多记录这份不能忘怀的爱。
相关链接
榴心社工公益团队
该团队主要开发针对留守儿童及环卫工人的社会工作服务。负责人刘富鹏于2013年发起免费早餐公益行动,已持续开展4年多时间,累计为环卫工人发放免费早餐12万多份,价值60多万元;还组织环卫工赴首都旅行、去日照看海等;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公益项目,以自主开发健康包裹为代表,引入彩虹计划、暖流计划等公益项目帮扶辉县、延津及封丘三个地区小学的学生。
新乡消防支队
2016年7月9日、19日,新乡市连遭特大暴雨侵袭,累计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道路中断,全城受淹。消防官兵在滚滚洪流中,争分夺秒转移病人孕妇,泅渡孤岛营救危难百姓,深入险境解救被困群众,死看硬守护卫堤坝安全,累计参与救援206起,抢救被困人员315人,疏散群众2000余人,抢救保护财产上亿元。今年2月,该队当选2016“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
茹振钢
30余年痴情小麦育种,茹振钢主持的“百农矮抗58”选育及应用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种植面积达3亿多亩,增产小麦121.1亿公斤,增效300多亿元,成为我国小麦种植的特大品种,为我省夏粮生产实现历史罕见的“十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激情满怀,从不停歇,他是农民朋友心中的“粮财神”,农业“强国梦”的筑基人。
邓志军
邓志军创建的“河南诚城集团”,严把质量关,把产品当人品,被银行业、税务部门评为最高信用单位和诚信纳税A级企业;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立新乡首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城市社区,先后为社区建设投入数千万元;为“新乡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奖励帮扶基金”捐助100万元,营造做好事有人关爱、做好事有人支持的良好氛围,曾荣获2016年度“中国好人”。
耿风泉
30年来,耿风泉继承父亲遗志,行程10余万公里,投入100余万元,收集抗战实物万余件,建起家庭抗战实物展览馆,用朴素的信仰坚守抗战精神,诠释爱国敬业的真谛。如今,展览馆已接待国内外人士100万人次,开展国防教育600余次。2016年10月,耿风泉荣登“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