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列表

追寻故乡梦 书写家国史 ——读《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有感

发布时间:2017-10-27 10:14:57   来源:党建网   责任编辑:

追寻故乡梦  书写家国史
——读《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有感

理论处 李宇博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青年学者、新闻工作者熊培云十年心血写就的力作。这本书以故乡村庄为起点,以江西农村为背景,真实记录了农村人家的亲情故事。作者试图以此讲述30多年来中国农村的变迁,进而扩大到建国60多年来中国农村建设的沉浮,在这一过程中,还回望了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者们的努力与挫折。

全书分为6章,大致以农村的土地、民主、信仰等为主题。分田到户、乡镇干部的所思所想、拆迁、民选村长……乡民们的生老病死、荣辱哀乐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作者试图“从一滴水里看到整个世界”,书中不仅充满理性和思辨,更将自己的精神世界融在字里行间,在理性中映衬着温暖、悲悯。

书中最引人伤感的是作者故乡的两棵古树,一棵在村边晒场上,一棵是自家的枣树。这些树对离开故土、远足他乡的游子来说,是思乡时心底最踏实的意象,会激发起少年昂扬挺拔的斗志,也见证了村庄百年的历史。然而,当作者得知故乡的古树早在几年前便被树贩子里应外合,名义上以“2000元”的价格连根刨出,相信这种刺痛对很多身在异乡的人来说是感同身受的。

作者笔下既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又有“打捞”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关注具体人的命运,认识脚下的土地,“谋求一个村庄乃至一个国家的改变”的雄心。他认为最真实最值得信赖的历史,是无数具体的小人物的具体命运。这本书中,有被遗忘的“中国三农问题第一人” 董时进;有影响一时的关于农民“李四喜思想”的大讨论;有近百年前高级知识分子晏阳初、梁漱溟、李景汉、陶行知等人“捧着一颗心来”的“回到农村”运动。熊培云在进入他构建的村庄史后,才发现他有责任代表很多人发出这样的追问:城乡不平等的起源何在?为什么要有村镇精神?地方如何记忆?从小堡村史,到中国乡村史,再到中国社会心态史,从三个层面对乡村进行“打捞”,探求乡村的秘密和农民的隐情,寻找真确的答案。

这是一本作者的还愿之书,还的是失去和重回故乡的愿。他说,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对故乡建设的贡献没有停留在文字与思想层面,近些年来他走遍故乡的山山水水、遍访各色各样的人与事,真诚地倾听与记录农民的心声,作为走进城市的乡下人,自觉担当起为农民代言的责任。除此之外,在为家乡还能做些什么的问题上,熊培云选择了“乡村图书馆建设”,以“熊培云”的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在九江市永修县一中落成。

作者在书封底里谈到农学家董时进的一段话:“唯有到乡下居住,并且最好是到自己的本乡本土去居住,依着表格到乡下去从事调查,只能得到正式的答案。”读完全书的时候,我不禁敬佩熊培云的有心,数十年来他始终没有将目光游离自己的故乡——江西省一个叫小堡村的地方,用一部村庄的历史,以小见大,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和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多条线索并进,反映了近百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与兴衰,为转型期中国凝聚自由而宽容、平等而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