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列表

从浩瀚历史中增强中国道路自信 ——读《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有感

发布时间:2017-10-27   来源:党建网

从浩瀚历史中增强中国道路自信
--读《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有感

社评处 冯祖选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涵盖了中国1362年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物性格的缩影,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而张国刚所写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浅显易懂,是对那段历史的普及性读物,虽无创见,但胜在高度归纳概况,读完依觉酣畅淋漓。

毛泽东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部是《史记》,一部是《资治通鉴》。可见该书随依基础之雄浑。主席所以如此看重读史,大抵也是要从中找出历史兴衰更替的国祚密码。而读《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从张教授梳理的几个点中,合卷思考,会幡然觉悟,我们共产党当年从延安赴京的著名“赶考”之说,在这历史长河中,是多么豪迈的誓言。

秦朝、隋朝作为中国古代大一统形势下短命的王朝代表,纵观其治国史,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帝国,可谓是开创性的,但秦王朝仅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隋朝也是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建立的统一王朝,建国初期,隋文帝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但也仅享国38年。秦朝、隋朝迅速灭亡,究其原因,与秦朝、隋朝统治阶级实施苛政,毫无限制地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联。秦朝在统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养,国力尚未得到恢复的状况下,就大兴徭役,仅建造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所征发的民工就达300万人以上,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缴。隋炀帝统治期间,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伐高丽,每年役使民众数百万人,弄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官逼民反。西汉、唐两朝统治阶级在总结吸取秦朝和隋朝灭亡的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施行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注重节俭,实现统治分别到达210年、289年,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正如李世民所言:“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水因此载舟,亦因此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如果不能正视历史,摆不正与人民的关联,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自以为是,肆意妄为,其后果轻则脱离人民,重则损害人民,必然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充分总结吸取国内外历史更替和封建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制胜法宝之一,始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而发奋奋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性的把中国人民强国富民的伟大梦想升华为“中国梦”,以其通俗亲和的话语表达方式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一个既有憧憬超越又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一个既科学崇高又喜闻乐见的理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打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实践,清晰地勾勒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民生逻辑”和“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冲刺阶段。我们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必须始终坚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人民迸发出更加磅礴的力量,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美好图景,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