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宣传》2018年第21期 (总第86期)
让警示教育“把对脉”“疗效长”
据报道,自9月29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召开警示教育大会以来,已有116家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点名道姓通报查处的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充分发挥反面典型警示作用,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使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
作为提高党员干部“免疫能力”的有效手段,警示教育能起到“惩处一个,教育一片”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充分做好审查调查“后半篇文章”,通过组织旁听庭审、参观教育基地、观看警示片、汇编忏悔录和警示录、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等多种形式,以警示强化“不敢腐”的震慑,以教育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
但也应当看到,一些地方和单位的警示教育活动存在“药效”不强、“疗效”不长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参加警示教育活动,依然抱着“看戏”心态,把自己当“吃瓜群众”。有的翻看贪官忏悔录,对贪腐情节的“新奇特”津津有味、品头论足,除了增加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之外,自己没有产生任何触动、警醒;有的在会场上看着曾经并肩战斗的“身边人”成了反面典型,当时感慨万分、唏嘘不已,紧张了好一阵子,可走出会场后面对金钱、美色等诱惑时却把“警钟”抛到了九霄云外;有的对照反面典型“照镜子”,不是真正把自己摆进去、“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而是一心炮制“麻醉剂”、寻找自我麻痹的理论——“那是重要岗位、领导干部,我一小兵小虾、边缘人员哪有腐败风险”……不拿警示教育当回事,各种不走心,结果是有人把别人的“故事”变成自己的“事故”。如,山东省威海市经信委原主任王强在参加警示教育时忐忑不安,出了会场酒杯一端,就“一切照旧”,其落马成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又一例证。
之所以出现类似情况,有多方面原因,仅说两点。其一,一些警示教育活动政治性不强、针对性不够。一些地方搞警示教育未从政治高度剖析问题,浅尝辄止,泛泛而论,或者照搬照抄,千篇一律,材料一发、警示片一看就算完事。警示教育活动成了“招待百家客的一锅菜”,谁来都一样端上。其二,人性身上的弱点也不可忽视。人的记忆虽然不像鱼的记忆“只有七秒”,但不少人“健忘症”也犯得厉害。自己身上的伤疤好了还会忘掉疼的滋味,何况是别人身上的伤疤呢?虽说组织的期望是“让警示教育触及灵魂”,但教育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别说“灵魂洗礼”何其难也,若非经年累月难有小成。况且,“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贪婪的灵魂,如果仅触其表而未鞭辟入里,在利益面前就很容易原形毕露。
人的成长史,某种程度上就是和人性弱点的斗争史。党员干部的成长史,也是和自身贪腐欲望的斗争史。贪腐欲望的长期存在,决定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也决定了警示教育不在一时一事。每个党员干部的任职岗位、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和思想认识千差万别,也决定了警示教育要因人而异、对症施治。从党员干部角度看,要把警示教育当成一次难得的敲打自身机会,身临其境,还要“心临其境”,把自己摆进去,对照查找,深刻吸取教训,防微杜渐。同时还得经常参与组织生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加强自我警示、自我反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从党组织角度看,要提高警示教育政治性、针对性、创新性,“深耕细作”精准化开展,比如进行思想根源剖析、组织开展讨论自查、分类给出“定制化”教育方案等,让警示教育活动更有实效。同时,应当让警钟之鸣,鸣在日常经常,成在长抓长效。如此综合施治,警示教育方能求得“把对脉”“开对药”“疗效长”。(转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交友不慎”?持身不正!
人生在世,难免要交三五好友。但交什么人、如何相处,对党员干部来说是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他的朋友多,他也热心帮朋友办事。但毫无原则帮朋友,在给国家利益带来重大损失的同时,也把自己‘帮’进了牢里。”据媒体报道,近日被判刑的四川省南充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滕凡,曾违规出租土地造成国家重大经济损失,其出租对象就是平常打得火热的“哥们”“小弟”。
梳理近年来各地通报曝光的腐败案例,落马干部自称“被朋友拉下水”的情节并不鲜见。这其中,既有定力不足被“围猎”的,也有主动“投怀送抱”的;既有攀附权势、交结巨贾的,也有与江湖朋友纠缠不清的,但共同结局都是在落马后痛悔“遇人不淑”“交友不慎”。果真是当初“交友不慎”吗?恐怕未必!
其一,从交什么人看,交友是双向选择的个人行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发觉对方是损友,理应敬而远之。怕只怕,自身定力不足、党性不纯、修养不够,“久居鲍鱼之肆,不闻其臭”,沉迷于“呼朋引伴”,落得个“被拉下水”的下场,那就怪不得别人了。
其二,从如何相处看,对待朋友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这是利人利己的正道。但纵观落马干部的“交友”,很少有“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往往是打着各种“幌子”牵扯利益往来。有的是吃吃喝喝、臭味相投,有的处心积虑“拓展人脉”、经营“小圈子”,有的是搞“利益同盟”、做“关联交易”……这些视“交友”为“交易”的行为,哪还有对纪律和法律的敬畏?殊不知,“进圈”容易“退圈”难,即便一时获得“助力”却会终身背负“包袱”,到头来“友谊的小船”必然是“说翻就翻”。等到被查处时,再归咎于“交友不慎”,抱怨“朋友”不可靠,悔之晚矣!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一面镜子,往往折射一个人的“三观”和为人。党员干部须谨记,要慎交友、交益友,做到持身以正、以德会友,多交诤友、畏友。(转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勿堕“谬敬”术中而不悟
“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领导干部只有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修身治心、勤勉爱民、清正廉洁,才能赢得百姓真正的敬重和爱戴。那些靠着权位所获得的一时的“门庭若市”,等到他们一旦权力失效,必是“门可罗雀”,甚至一不小心还会成为“谬敬者”的“囊中之物”,最终也只会身败名裂。
宋人倪思在《经鉏堂杂志》中写道:“人方居权势时,请谒必恭,书问必谨,皆谬敬其所居之官,非敬其人也……而世多以请谒之恭、书问之谨为归依于我,是堕谬敬术中而不悟者也。”这段话警示为官者要辨清“敬”之真伪,勿被“谬敬”的假象所迷惑,在“谬敬”中迷失自我、误入歧途。
据《南史》记载,南朝何尚之升任吏部侍郎后回家探亲,满朝官员都到码头为他送行。到家后,父亲何叔度问他:“听说你这次回来,为你送行的官员多得把码头都堵住了?”何尚之还颇为自豪:“大家都是同僚,不好意思拒绝,大概来了好几百人吧。”何叔度严肃地说:“东晋殷浩赴任豫章太守时,为他送行的人很多,也把码头堵住了。但后来他被贬为平民流放到东阳信安时,却一个送行的人都没有。你这次回来,他们表面上是送你,实际上送的是吏部侍郎这个官!”何叔度以此告诫儿子:身居高位,难免会有很多巴结阿附的人。此时,要擦亮双眼,分清哪些是真恭敬,哪些是别有所图。何尚之在听到父亲的提醒后猛然警醒,从此低调为官,一心为民,广受百姓拥护和爱戴。
古人云:“凡人所以立身行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对上级、领导的敬重应建立在对其人品、修为等发自于内心的佩服,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心私利,搞假恭维那一套。对于“过情之举”,为官者既要有火眼金睛的辨析力,又要有远离“谬敬”围猎的定力。
史载,明朝武将石亨曾主动举荐于谦的儿子于冕,其动机当然不是出于对于谦个人人品、官德的敬重,而是想“报答”和进一步巴结于谦,因为于谦曾提拔过他。对此,于谦心知肚明,但他提拔石亨完全是看中他的才能,并不出于个人私心。因此,于谦上书拒绝:“当前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石亨位列大将军,但从没有听过他推举一位幽隐之士,也没听说他提拔过任何一个行伍之卒。石亨保举私人,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面对石亨的“谬敬”,于谦义正词严,不留任何情面,正应了那句“清正廉明垂青史,一身正气畏古今”。
揆诸现实,“谬敬”怪象并未销声匿迹,一些人为了攀权谋利,将“谬敬”之术渗入到领导干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而少数领导干部受封建思想、不正之风的影响,加上私心私欲作祟,在明知对方是“谬敬”的情况下,来者不拒,乐此不疲,甚至有的还让人表演“被敬”的假象。如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原主任委员蓝军在离任松原市时,竟自导“千人送蓝书记”的场面,而后蓝军却涉嫌严重违纪落马,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领导干部只有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修身治心、勤勉爱民、清正廉洁,才能赢得百姓真正的敬重和爱戴。那些靠着权位所获得的一时的“门庭若市”,等到他们一旦权力失效,必是“门可罗雀”,甚至一不小心还会成为“谬敬者”的“囊中之物”,最终也只会身败名裂。(转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