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列表

“人工天河”红旗渠:震撼山魂不朽丰碑

发布时间:2019-07-11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50多年前,10万林县儿女,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春秋,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林州是红旗渠的故乡,正是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伟大光辉的红旗渠精神。”7月3日,在红旗渠纪念馆修渠人雕像前,红旗渠风景区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林永艺又一次讲起了那段他再熟悉不过的故事。

  “由于地质、地理及气候原因,林县(现林州市)自古就缺水。根据县志记载,从明朝正统年间到民国九年这不足500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100多次旱情。可以说,林县人梦里都在想着水。”林永艺说,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引淅河与淇河水灌溉饮用,但由于这两条河水量较少,遇到干旱,依然摆脱不了水库干涸、渠道断流的命运。

  严峻的现实使林县人民意识到,在林县境内寻找可靠水源已不可能,必须到境外寻找。林县县委顺应人民的期盼,下决心实施跨地域引水的“引漳入林”工程,彻底解决水对林县发展的制约。

  经过积极的动员和认真的准备,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启动,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谱写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壮丽篇章。

  馆内陈列着的铁锤等老物件重现了当年那段艰苦的岁月:修渠时正处于特殊历史时期,其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技术缺乏,技术人员28人,最高学历仅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资金不足,只有300万元储备金;粮食不足,仅有3000万斤粮食,许多人是吃着野菜团子开山砸石的;没有水准仪,就用一脸盆水一根筷子替代;没有住处,就在山崖上石洞中安身;没有工具,就把自家的铁镢、铁锹、小推车都用上……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林县人民众志成城,坚持十年,终于实现了“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铮铮誓言。

  纪念馆内,一幅与人等高的黑白照片引来诸多游客驻足。只见修渠民工只用一根绳索捆住自己的腰部,吊在悬崖峭壁上,手中紧握长长的撬杠,在空中踢来荡去,除去碎石残树,排除险情。林永艺说:“红旗渠就是用这样最原始、最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开辟而成。修渠过程中,先后有81名干部群众牺牲在工地上,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林州光明的明天、滋润的未来。”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十几位精壮的汉子转动水闸,奔流的漳河水从水渠中一泻而下。锣鼓喧天中,人群爆发出“万岁!万岁!”的呼喊,稚嫩的孩子和满脸皱纹的老人的脸上都绽开笑容。电影《红旗渠》的镜头里,记录下了这样的历史瞬间,也记录下了无数激动地从渠中舀水的人们的面庞。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如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全国开花,而那朵最美的花仍然是林州。在红旗渠精神的滋养下,这座城市日新月异,蓬勃发展。2018年12月,林州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将深度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牢记党的宗旨和使命,把红旗渠精神转化成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做‘守初心、担使命’的新时代出彩共产党人。”林永艺说。 (记者 王绿扬)


责任编辑: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