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列表

答好乡村振兴的“时代之问”

发布时间:2019-08-27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专题宣介会活动中,一位外宾来到兰考县张庄村农民闫春光家,看到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和闫春光一家的合影,他说,“你比五年前看来更年轻、更阳光了。”闫春光回答,“五年前我还是一个贫困户,是总书记鼓励我来奋斗、来致富。这五年来我养了一万多只蛋鸡,又搞起了土特产加工,去年收入超过了30万元。”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王国生讲述的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感触颇深。像闫春光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河南还有很多,乡村振兴,就是要让越来越多的河南农民看上去“更年轻、更阳光”。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这些年来,我省致力答好乡村振兴这一新长征路上的“时代之问”,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正在中原大地渐次展开。

  谁来“种地”?田野里走来75万多新农人。王蒙、王科这对姐弟,大学毕业后回到浚县屯子镇三角村种土豆,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引入农村,并成立农业合作社,不仅提高了乡亲们的收入,还借助互联网,将农产品销往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我省2014年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截至2018年年底,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5万多人。“专家教授+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模式,让我省在创新机制、培育成效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的情怀、责任、担当令人触动,他们中的不少人,扮演着现代农业耕耘者、播火者、引领者的角色。

  怎样“种地”?从大处说,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具体到农民自身上,就是要由“通才式”的经验转移到“专业式”的特长上来。种瓜有种瓜的窍门,种豆有种豆的门道,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特色效益农业资源加工转化、乡村民俗生态旅游、农业经营……都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领域。传统农业讲究“犁耙锄镰锹,样样好把式”,而现代农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式,内部分工精细明确,大而全、自给自足的粗放式农业技能没有比较优势,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专注细分领域,各司其职,努力成长为各类型行家里手,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彰显特色、各领风骚。

  需要明确的是,新型职业农民,并不完全是“年轻农民”的代名词。偃师市缑氏镇52岁的李中见种了20多年葡萄,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上学习了“控产提质高效”理念后,一亩地比普通地多收入4000多元,第二年他又多承包了70亩地。一方面我们要鼓励更多优秀年轻人投身“三农”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正视当前职业农民年龄结构偏大的现状,加大对“4050”农民的职业化培育力度。笔者亲眼所见,专家来某地农技站讲课,教室内外人头攒动,中年农民对农业知识的渴望超乎人们想象。中年职业农民队伍更强、日子更美,就能吸引更多有为的年轻人到广袤田野耕耘希望、播种梦想。

  根基扎在泥土,枝叶沐浴阳光,答好“时代之问”,让新型职业农民的新生力量不断生长壮大,乡村振兴这棵大树一定会枝叶参天。(河南日报评论员 夏远望)

责任编辑: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