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列表

牢记嘱托 奋发有为 凝聚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强大合力

发布时间:2019-12-2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12月16日,省委宣传部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理论研讨会(第三场)。各省辖市党委宣传部、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围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进行深入研讨交流。现将发言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勇担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历史责任

  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原文化、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的高度重视,对我们担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历史责任,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意义重大。要以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文脉河、幸福河唤醒华夏文明,激活中原文明,努力实现中原崛起、中部崛起、中国崛起。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原文化、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的科学论断,保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些科学论断,阐明了中原文化在黄河文化、黄河文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围绕“中华源·黄河魂”,既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又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聚焦黄河文明主题,打造中华民族的“文脉河”

  要认真研究地脉、血脉、文脉后面的“学脉”,加强对“中原学”等研究,正确定位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的关系。要着力建设黄河文化国家公园(河南段)和黄河文化综合展示体系,抓紧启动黄河历史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使河南高质量发展跨入“黄河时代”。

  充分认识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对我们研究人类文明的一元性问题意义重大。黄河文化以其先进性引领、支撑、推动着中华文化,塑造着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起源过程与发展中,黄河文明是惟一绵延不绝的文明,必将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的精神力量。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黄河文化具有多元一体、家国一体、大一统等特色,对新时代深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意义巨大。要加强对中原历史文化谱系的梳理,建设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哲学社会科学高地和中华“走出去”重要基地等。

  对新时代河南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要聚焦黄河文明主题,以文化为内容,以产业为支点,实现以古文明、以中通达、以新出彩,努力走出一条现代化、品牌化、世界化的河南文化发展新路子,迎来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出彩时代。

  对繁荣发展新时代河南哲学社会科学、打造河南哲学社会科学高地意义重大。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习近平“为人民做实事”的追求,无一不体现出“成圣成贤”、为人民建功立业的政治情怀,对我们繁荣发展“学录河洛、文萃九州”的河南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升政治站位深刻认识重大国家战略机遇

  省委政研室二级巡视员姜山清

  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把握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必须在机遇认识上有“大提升”。

  从区域布局上看。我国经济空间布局,曾经分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日益清晰。中部地区崛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中部6省经济发展的机遇条件和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又处在长江经济带上,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安徽还接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辐射,山西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我省两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如何在国家区域布局上大有作为,必须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

  从目标任务上看。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江、一河,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中部地区崛起,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河南作为实施两大国家战略的经济大省,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等有很多省情特点,如何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必须进一步增强发展的责任感。

  从中央要求上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明确强调了“大保护、大治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了调子。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交给河南的重大政治任务,能否坚定坚决、自觉主动扛起这项重大政治责任,是对各级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实践检验。

  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省委党校副校长李楠华

  中国历来重视治国安邦,追求天下大治,希望通过有效的、适合当时时代环境的国家治理来实现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极强的历史责任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躬身实践,开启了探索“中国之治”的光辉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不断开辟“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之治”的探索。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启了“中国之治”的历史新起点。他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制度探索的长期性,希望通过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一时期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确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深化:新时代“中国之治”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国之治”推向新时代。新时代必有新气象。这一时期,明确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脱贫攻坚、扫黑除恶、正风反腐、乡村振兴等夯实了社会基础,加强了社会治理;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再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里程碑与新起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启“中国之治”新境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是中国制度文明史,甚至是世界制度文明史上的一个创举,既是“中国之治”的里程碑,又是“中国之治”的新起点。这次全会全面总结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自信地宣布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公布了“中国之治”三步走的总体目标;明确阐述了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强调加强党的领导。这些制度是全方位、多领域的。

  发挥河南在黄河流域的独特优势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迎伟

  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强调,河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特殊使命和艰巨任务,必须担负起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重大责任。做好黄河保护和发展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河南沿黄地区优势,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区、黄河文明传承利用核心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谋划一批强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做好标杆表率。

  发挥生态屏障优势,树立人水共生理念。研究完善黄河水沙调控总体布局及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库防洪减淤功能,谋划建设桃花峪水库,积极推进贯孟堤改扩建、黄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等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整合优化现有各类保护区,积极申建黄河国家公园,加快建设各类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打造堤外绿廊、堤内绿网和城市绿芯的区域生态格局。

  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夯实除害兴利支撑。统筹推进“四水同治”,实施郑州西水东引、引黄调蓄工程、小浪底南北岸灌区等引调水和重点水源工程。推进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快划定和建设一批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积极培育现代特色农业,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三门峡苹果、焦作四大怀药、黄河鲤鱼等一批“三品一标”产品。

  发挥文化底蕴优势,叫响黄河文化名片。加强龙门石窟、丝绸之路河南段等文化遗产保护,布局建设黄河博物馆、黄河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全面启动黄河母亲地标复兴。整合沿线峡谷奇观、黄河湿地、地上悬河等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华文明溯源之旅、大河风光体验之旅等不同主题的精品线路,谋划推进“两山两拳”战略,打造弘扬中华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

  发挥经济人口优势,因地制宜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争取国家大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布局,引进一批实力突出的“旗舰型”企业、高科技“独角兽”企业。加快建设郑州大都市区和洛阳都市圈。完善区域内合作机制,推进各类要素加速向中心城市和优势区域集聚,形成城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一体化格局。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建设农业强省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赵耕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强调,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为我们做好乡村振兴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起来学习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作出的安排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做好河南新时代“三农”工作。

  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我们将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开展耕地保护提质行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我们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我们将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推动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我们将整合各种资源、强化政策措施,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利益联动机制,让各方共同受益。我们将用好改革这个法宝,抓住“人、地、钱”等关键环节,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两类新型经营主体,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省社科院副院长王承哲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

  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清晰地勾勒出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建设思想。一是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推进民生工作的核心思想。二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生工作的根本目标。三是促进公平正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民生工作的价值理念和追求。四是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是推进民生工作的关键。五是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是推进民生工作的重要保证。六是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民生工作的巨大推动力。

  要深刻理解、充分把握新时代民生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民生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党的十九大把民生事业当作增强民族凝聚力及国家向心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这大大提升了民生建设的战略性地位,增强了建设民生事业的自觉性。

  民生建设的内容更加全面。一是对民生建设的内容进行了充实。提出了“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两个新目标,强调了党和政府对孩子和弱势群体的责任。二是拓宽了民生外延,明确了建设大民生的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民生事业的认识取得了新的突破。

  民生建设的要求更加科学。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民生建设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每年集中解决一批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民生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体现出对民生建设的要求越来越科学化、更具可操作性。民生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尽力解决当前热点难点问题,又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又要坚决杜绝在民生问题上搞超越国情民力的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

  信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新博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深入信阳考察调研,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弘扬践行好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别山精神的重要论断,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们必须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辉煌业绩!

  扛牢职责使命,传承弘扬践行好大别山精神。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需要代代传承。信阳作为大别山精神的诞生地,更有责任、更有义务、更有使命带头传承弘扬践行大别山精神。一是忠实守护好大别山精神。要在摸清“红色家底”的基础上,促进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世代传承。特别是要抢抓国家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大好机遇,规划建设红二十五军长征主题公园,进一步提升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和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等重点纪念场馆的建设水平,打造好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区。二是传承弘扬好大别山精神。进一步加强史料搜集整理,充分挖掘其中的生动故事、感人事迹、崇高精神,创作一批红色文艺精品,让大别山精神活化为可看、可听、可读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依托大别山干部学院和大别山精神研究院,发挥好党史部门、研究机构作用,切实把大别山精神研究好、诠释好、展现好,真正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三是自觉践行好大别山精神。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初心和承载的使命,切实把大别山精神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泉,按照省委十届十次全会要求,持续推进“一市一区三枢纽”战略,打好“三大攻坚战”,把践行大别山精神贯穿信阳工作各领域、全过程,真正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

  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二级调研员刘向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指出,“集中教育有时限,践行主题无止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鲜明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结合我省实际,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重点是把牢“四个点”,建立四个方面的长效机制。

  把牢坚定信仰这个出发点,建立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心走实的长效机制。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在真学真信真用上下功夫,以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严格落实“五种学习方式”,健全向党组织报告个人学习制度,推行厅局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测试,形成自学—讲学—考学—评学全链条。围绕讲好“四个故事”,推动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让信仰信念植根心灵,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把牢对党忠诚这个着力点,建立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长效机制。加强政治忠诚教育,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不移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立“回头看”考评机制、实地回访调研机制、督查问责机制、举一反三自查自纠机制,确保不折不扣落实。

  把牢扎根群众这个支撑点,建立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健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机制,认真落实“四到四访”要求,实现“四个一批”目标。进一步落实领导联系点制度,市(厅)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季度要至少一次深入基层联系点。持续实施“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行动,注重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

  把牢奋斗实干这个落脚点,建立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长效机制。对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要大胆使用、优先使用。把“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具体化,真正把容错纠错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健全待遇激励保障体系,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及时为干部排忧解难。严格落实省委为基层减负的五条措施,大力倡树“五比五不比”的工作导向,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广大干部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研究工作、狠抓落实。


责任编辑: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