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列表

稳住“三农”压舱石

发布时间:2021-01-11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次向全党全社会发出重农强农抓农的明确信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出了号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推进“三农”发展是“十四五”重点任务

  “三农”问题历来是社稷之重、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因此,要把乡村振兴上升到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科学把握新形势下“三农”的历史定位。

  从时间节点上看,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更是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上,必须充分运用好脱贫攻坚成果,借势而为、顺势而上,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千方百计稳住农业这个“基本盘”。

  从战略全局上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突出的短板依然在农业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在农业农村;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业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希望也同样在农业农村。新形势下,推进“三农”发展,守好“三农”基础,既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打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渠道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从集中力量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渡期内,要重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通二者之间的衔接渠道,实现多层次、多领域的综合性衔接。

  产业发展要衔接。要把产业扶贫转到县域内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来,将产业兴旺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引领产业发展,让产业兴旺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户,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对贫困户要从产业扶贫转向产业带贫,使贫困户的收入从家庭经营转向就业为主,脱贫路径从产业脱贫转向就业脱贫。

  政策措施要衔接。要按照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对现行脱贫政策进行全面梳理,该完善的完善、该强化的强化、该接续的接续,尤其是各级财政投入的扶贫资金要在保障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逐步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对面临困难的已摘帽贫困县继续给予政策资金扶持。

  工作机制要衔接。要借鉴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尤其是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同时,进一步完善责任体系、动员体系、推进体系、考核体系等方面实施细则,确保责任不变、力度不变、队伍不变。

  抓好耕地和种子,保障粮食安全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民以食为天”。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谆谆告诫,“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严守粮食安全的生命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改善提升农机装备、农田水利和仓储物流等设施条件,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的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把“藏粮于地”落到实处。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实行“米袋子”党政同责,夯实地方党委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加快育种核心技术创新。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问题。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设施装置,加大种业技术、重点品种研发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力度,选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良好市场前景的优良品种,破解种源“卡脖子”问题。推进良种、良技、良法相结合,农机、农艺相配套,加强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和推广,确保“藏粮于技”落地见效。

  坚持目标导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涉及农业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头绪多、任务重,其难度系数、复杂程度超过脱贫攻坚。因此,必须坚持目标导向,瞄准关键环节,明晰推进路径。

  聚焦农业高质高效,着力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下功夫。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稳定优势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面积,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草食畜牧业发展。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推动农业节本提质增效。大力发展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打造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全产业链提升农业竞争力。

  聚焦乡村宜居宜业,着力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上下功夫。要围绕推进农村现代化抓建设,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建设好农村交通、电力、通信、饮水等基础设施。围绕完善农民生活设施抓建设,重点建设好乡村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农村养老院、文化体育设施,实现农民生活设施的便利化。围绕乡村生态宜居抓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让乡村成为环境优美的美好家园。

  聚焦农民富裕富足,着力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下功夫。要持续推进农村系统性、集成性改革,盘活农民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让各种红本本真正发挥作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城市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农村地区转移,积极发展特色县域经济,通过“培训+上岗”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务工人员培训,提高就近就地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工资性收入。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范围,让农民直接参与农村生活环境治理、小农田水利建设、村组主干道路面硬化管护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其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作者:张道明,系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