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列表

河南日报评论员:一部接续书写的奋斗史诗 ——摆脱贫困走向振兴(下)

发布时间:2021-02-26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千年大跨越,日月换新天。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传来一个振奋人心、彪炳史册的好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如果不去比较,就不会了解这是怎样的人间奇迹。从自身说,我们从过去的饿肚子到吃得饱吃得好,再到腰包鼓,甩掉了穷帽子,奔上了致富路;从外界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么多人脱贫。

  如果没有经历,也就无法体会这背后藏着何等艰辛。8年来,为摆脱贫困,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一路上面对很多棘手难题,啃下不少硬骨头。以河南来说,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由于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度相对较深,脱贫任务尤其繁重。艰巨的历史任务面前,广大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从四面八方走进深沟巨壑,向贫困发起冲锋,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如今,中原大地上,无论是黄河滩区,还是大山深处,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背后,闪动着无数负重前行的身影,也传颂着众多脱贫佳话,描绘着各种振兴图景。其中,有三个故事比较典型深刻、引人深思——

  第一个是永城市“面粉城”变身“食品城”的故事。永城被称为“中国面粉城”,年加工小麦面粉60多亿斤。但在以前,当地农民却一度抱怨卖粮难。这些年,永城优化小麦品种结构,扩大优质小麦种植比重,以适应面粉等小麦加工企业的深加工需求。优质小麦的广种,为多样化食品生产创造了条件。如今,法式小面包、曲奇饼干、慕斯、手撕面包、凤梨酥等生产线在永城“欢快”运转,永城由“面粉城”变身“食品城”。

  第二个是嵩县三合村发展写生经济的故事。三合村身处伏牛山深处,这里山高沟深、交通闭塞,曾是典型的贫困村。后来,在返乡青年冯亚珂的带动下,三合村开始打造手绘小镇,发展写生经济,渐渐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如今,三合村早已褪去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把自然风光变成了“聚宝盆”,把美丽转化成了生产力,呈现出一派写生产业兴、村民门口创业富、村庄青山绿水美的乡村振兴发展画卷。

  另一个是兰考县农民用泡桐制作琴筝致富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为防风治沙,焦裕禄带领群众广种泡桐治理沙丘。前些年,在发现泡桐板是制作民族乐器的良材后,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纷纷做起了民族乐器生意,以琴曲招待远客,把琴筝卖到海外,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好声音”,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足、更加幸福。

  这三个故事,分别讲的是如何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实质是河南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生动实践。河南乡村面积比较大、农村人口多,这既是发展的短板,也是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外部挑战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三农”的战略后院作用更加凸显。推动乡村振兴,是河南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空间、最大潜力、最大优势所在。

  革命先驱李大钊曾说,“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如今,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但难的是持续巩固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河南有86人65个集体获表彰。这既是亮闪闪的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一点都不亚于脱贫攻坚。继续拿出一股子气劲,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才是中原儿女应有的奋斗姿态。(河南日报评论员 冯军福)

责任编辑: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