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畔 砥砺初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也是红旗渠开工修建六十一周年。最好的纪念莫过于在“物质角力,精神对垒”的历史洪流中,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等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用红旗渠修建的决策和指挥者,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话说,修渠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先后参加了红旗渠总干渠通水25周年和全省的水利建设表彰大会,杨贵书记十多分钟的发言,先后被掌声打断27次。之后,杨贵书记多次回来,每次都走村串户,看望群众,嘘寒问暖。“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怀念三书记”,这句话在河南群众中流传甚广,“三书记”指的是焦裕禄、杨贵、郑永和(原河南辉县县委书记)。尽管“三书记”都已离世,但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永远是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红旗渠始建于1960年2月,在那个困难时期,一无资金,二无装备,有的只是全县人民的一双双手和铁锤钢钎。启动如此巨大的工程,跨省到二十多公里外的山西引水,该需要多大的决心和胆识!我曾问过杨贵书记,当时是怎么想的。他说,“太平官”好当啊!我不修渠也不影响我什么,但真不忍心看到林县人祖祖辈辈再受缺水的煎熬!如果连群众的吃水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要共产党的县委干什么!这是何等的胸怀和境界!如果不是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红旗渠是不可能建成的。
党员干部敢想敢干、率先垂范是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基本保证。1960年的正月初一,林县县委一班人是在杨贵的办公室相互拜年、商讨引漳入林大计中度过的;正月初四,县委一班人是在勘察线路的牛岭山上度过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全县吹响“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进军号。此后历尽艰险,不屈不挠,苦干十年,在一个“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建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巨大工程!”在长达十年的修渠过程中,领导和党员的率先垂范,极大地激励了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干部流汗水,群众就能流血水;干部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党心民心高度融合,干部群众血肉相连,完成了重新安排林州山河的壮举。
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历久弥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敢想敢干,奋发有为,我们定能筑牢党心连民心、民心向党心的壮丽天河,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王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