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车站里的“小年轻”
32岁的刘霖霖,在106岁的兰考火车站工作了9年。用她自己的话说,还是个“小年轻”。
7月1日上午,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刘霖霖随着45名党员走进兰考火车站站史馆,重温入党誓词。党龄8年的她,站在队伍最后面,声音却最洪亮。
“走进站史馆,我底气就足。”刘霖霖说。
底气足是因为这里藏着她一家四代人的“排面”,“这是俺太爷爷的工作证!还有这个,是俺爸以前戴过的袖章。”手指头戳在玻璃展柜上,她满是骄傲。
刘霖霖的太爷爷是第一代产业工人,参加工作那会儿,二七大罢工刚过去4年;爷爷年轻时在车站的泡桐树下,见过前来考察的焦裕禄书记;父亲工作的34年里,目睹了一批又一批坐着火车来学习焦裕禄精神的人,作为站里目前党龄最长的党员,他曾当过30个职工的入党介绍人。
父亲总教导她:“越是困难的时候,党员越要带头冲。”
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小时候最怕下雪天,只要天上有一片雪花飘下来,哪怕他刚下班,也会扭脸回站里去。”在刘霖霖的记忆里,对于铁路职工来说,雪花就是命令。
作为兰考站的助理值班员,每当列车进站,刘霖霖的父亲都会立马起身,大步走出值班室。按铃、立定、发指令、挥旗,干净利索、有条不紊。
左手红色信号旗,右手绿色信号旗,一扬一落,代表“停车”和“出发”——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旗语”,父亲重复了一年又一年。
父辈们的坚守与担当也影响着刘霖霖。作为货运制票员,负责制作货物“身份证”,每一条信息都需要逐字输入、反复核对。“上班以来,经我手的货票有4万多张了,零差错!”刘霖霖语气中透出自豪。
除了这个“铁路之家”,老家兰考的发展足迹也一直有铁路相伴。2016年,郑徐高铁开通,兰考南站投入使用,兰考步入“一城双站”时代;2017年,兰考正式脱贫摘帽,“务工专列”也随着家门口就业的人逐年增多而驶入历史深处,一去不返。
“你还这么年轻,就不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记者问她。“想啊!”刘霖霖爽朗地笑着,语气却分外认真,“外面的世界那么大,但总得有人守好家。”
更何况,如今的兰考变化那么大,上市公司来了,产业园建成了……便利的交通带来诸多发展新机遇。“过去大家都不愿让孩子留在这里,现在我很多同学和朋友都从外面回家来创业、定居了!”刘霖霖说。
车站是远方的起点,也是故乡的尽头。刘霖霖家一代接着一代,在这座百年老站上,见证着陇海铁路线上的变迁。而像刘霖霖这样的年轻共产党员如同钢轨上的螺丝钉,何尝不是在新时代用平凡的奋斗书写新的党史?
责任编辑:王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