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难忘的党史故事接龙】 “长征”往事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纵横十余省,长驱两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以每天71华里的行军速度,带着辎重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攀越了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军事奇迹,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是谁把这次战略转移定义为长征,是谁记录了长征中的点点滴滴,是谁让世界了解了长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些关于长征的往事。
1.朱德——最早定义“长征”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说:“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这是中国革命文献中,第一次把自1934年夏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于10月份开始撤离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的军事大撤退行动,定义为“长征”。这份红军的布告署名为“红军总司令朱德”。
2.毛泽东——最伟大的“长征”歌者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用诗歌一样的语言对长征予以经典性评价: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前后至少写了六首诗词,《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十六字令》《沁园春·雪》,一首比一首豪迈,一首比一首昂扬,一首比一首有气魄,大气磅礴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向上乐观的浪漫主义书写长征、歌唱长征。
3.陈云——最早向世界宣传红军“长征”
1935年10月15日,陈云在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作的中央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报告,是有关长征的第一份报告。1936年3月,陈云整理完成的长征回忆录《随军西行见闻录》,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法国巴黎出版的《全民月刊》上,第一次公开向世界宣传长征。同年7月,《随军西行见闻录》单行本图书(64开本)在莫斯科出版发行。以此为标志,世界上第一部描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著作问世。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藏,来源:学习强国3月5日《从1919到1949|中共一大会址馆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文物故事》)
4.《红军长征记》——让“长征”家喻户晓
《红军长征记》原初名为《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单行本图书,成为第一部在中国境内公开以“长征”作为书名的图书,也是最早地完整叙述长征全过程的作品。1942年11月正式排版印刷,最终确定书名为《红军长征记》,分上下两册,作为“党内参考资料”铅印成书内部发行。
1955年5月,人民出版社将此书改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公开出版,再次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增删和修订。从此,红军长征的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中学生的课堂,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间传奇。
(《红军长征记》上下册,总政治部宣传部1942年11月刊印,马兰纸印刷,小32开,412页。来源:中国作家网)
长征是一场历经艰难险阻勇夺胜利的革命壮举,让世界知道长征更是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这部史诗深深地篆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上,激励人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战胜困难、勇敢前进。作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者,我们应珍视革命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走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长征路。我们必须以长征精神为引领,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勇开新局,做好新时代的“宣言书”,更加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宗旨意识上强起来、在理论武装上强起来、在政治能力上强起来;做好新时代的“宣传队”,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加做好凝聚人心、团结力量的工作;做好新时代的“播种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加做好弘扬中国精神、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工作,播种好精神、价值和文化的种子。
责任编辑:王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