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列表

春风暖中原 聚力加油干

发布时间:2024-03-21   来源:河南日报

  郑州龙子湖智慧岛。 

  

  三月的中原大地,万物竞秀,生机勃勃。

  郑州大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强力推进;洛阳中州时代新能源生产基地,现代化厂房节节拔高;信阳港·淮滨中心港码头,集装箱吞吐量持续提升。

  明媚春光里,河南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新发展、新创造。

  创新闯出新天地

  短短数年间,郑州龙子湖畔集聚20多家科研机构、3000余家科技企业,龙子湖智慧岛已成为创新河南最具标识的LOGO。

  这里也是中原科技城的核心区域,即便放眼全国,在拼抢创新的队伍里,此处依然富有独特魅力。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科技城百强榜(2023)》显示,中原科技城首次闯入全国科技城综合排名前20,被给予“创新人才高度集中、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评价。

  一位位院士来了,一个个创新项目落地,一项项突破性成果问世……“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引领支撑下,河南的创新体系重塑重建,创新平台加快完善,一流创新生态加速培育。

  ——支撑更强了。今年2月底,蓝天等省实验室和中原人工智能等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集中揭牌。自2021年7月拉开省实验室建设大幕,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河南省实验室已扩容至20家,覆盖10多个省辖市,全面对接产业需求。

  ——成色更足了。1月,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群星闪耀”,获得表彰的329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人们关注的“顶流”。嵩山实验室、中原食品实验室、龙门实验室纷纷发布重大科研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脑力担当”,企业“卡脖子”难题在这里获得突破。

  ——人才更多了。早上7点多开工,晚上10点还在开会讨论,全天工作时间经常超过12小时,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省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原纳米酶实验室主任阎锡蕴日常工作状态。在河南,像阎锡蕴一样的在豫两院院士达42人;全省人才总量超过1400万人。

  加快构建“高校+实验室天团+省科学院+省产业研究院”创新体系,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以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当前,全省传统产业新型化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均超过25%。随着更多科研成果转化在产业一线,全省新质生产力正加速“生长”。

  产业链出新动能

  “我为家乡的超硬材料打CALL!”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河南的全国人大代表胡来运带来的人工培育钻石光芒闪耀、强势“出圈”。超硬材料是河南在全国领先、全球独具优势的产业,去年以来我省推出超硬材料产业链“1+5”行动方案、组建河南省超硬材料协会、揭牌河南省超硬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中国金刚石集团……超硬材料成功纳入国家重点产业布局,产业生态圈加速完善,核心竞争力高位提升。

  郑州铁路口岸,100余辆“河南造”东风汽车正被吊装上中欧班列。今年前两个月,河南出口汽车货值5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经过多年培育,我省已拥有宇通、上汽、比亚迪、奇瑞等整车生产企业,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达600余家。以“链”为抓手,郑州有实力角逐“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河南有望形成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产业链正成为当今河南发展的关键词。高位谋划,我省聚力打造7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28个重点产业链,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7+28+N”群链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重点创新平台,创造了8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60%以上的规上工业产值,成为河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

  以“链”赢新,河南产业发展正悄然发生改变——

  优势产业强者更强。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内,大大小小的物流货车穿梭不息。春节期间,三全食品的水饺、汤圆等产品市场需求激增,生产量成倍增长。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通过模式变通、技术升级、服务创新,河南正在将食品制造、冷链服务“聚链成拳”,实现从“冷链大省”向“冷链强省”的转变。

  传统产业焕发活力。过去,三门峡只能生产氧化铝、电解铝等初级产品,在龙头企业引领下,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了从铝原材料向高端铝精深加工产品的飞跃,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与时俱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传统产业同样可以“向新而生”。

  新兴产业加速奔跑。智能传感器到底有多“能”?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家用可燃气体报警器,经过新型智能传感器“赋能”,不仅从技术原理上解决了误报、漏报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平台及时通知用户,自动关闭燃气阀,更“聪明”更“能干”。抢占新赛道,全省新兴产业正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链”谋变,以“链”图强,产业集群挺起“河南制造”硬脊梁。

  提升发展含绿量

  徐徐的微风拂过连片麦田,和煦的阳光洒在绿油油的田间……春分已至,广袤田野里小麦返青起身,春季田管进入了最关键时期。

  “这一大片地都是我种的,好播种、好浇水、好收获!”在中原农谷核心区——新乡平原示范区师寨镇香时庄村,村民娄国领在水肥一体机机房前一刷卡,伸缩式喷灌机钻出地面,喷洒细腻水珠。在这里,1043亩高标准农田成方连片,全部由种粮大户经营种植,每年每亩地租金达1300元。

  目前,河南累计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585万亩,占全省耕地的76%。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粮食总产稳居全国第二,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河南高位布局中原农谷建设,已吸引53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和74家种业企业正式入驻,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通过构建“两中心三实验室”,高能级种业创新平台完成架梁立柱。

  连片的麦田是绿,连绵的光伏板和清洁生产也是“绿”。

  在荒山上架设10万块光伏发电板,实现水泥生产用电自给自足的同时,将盈余入网交易,在碳交易市场上“大展拳脚”。这样的“跨界转型”来自鲁山县一家水泥企业,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传统“两高”企业的标配。

  2023年,我省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近10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约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的四分之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由2019年年底的2256万千瓦,增长至2023年年底的6776万千瓦,煤电装机占比降至50%以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越煤电。

  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围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河南不断发力。

  去年,全省优良天数248.1天,PM2.5年均浓度低于国家目标;黄河出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高标准建设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1200多公里,到三门峡栖息越冬的白天鹅达到1.5万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今天的河南,绿色低碳已成为新质生产力提升方向之一。从“光盘行动”、节水节电,到环保装修、绿色出行,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内陆开放起高峰

  3月16日,河南迎来一批特殊客人。24名欧洲游客搭乘CZ678次航班,从卢森堡直飞郑州入境。这是自去年年底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客运航线开通后,第一个抵达的旅游团组。“这条‘丝路’大大缩短了从欧洲到中国的时间,架起了中卢两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桥梁。”卢森堡欧亚申根集团董事长詹勇说。

  目光转向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海关监管区,只见悬挂不同省份牌照的大货车在此汇聚,天南海北的货物从这里通关后将搭乘河南中欧班列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出口到欧洲等地。

  空、陆、网、海,四条繁忙的“丝绸之路”上,人员、货物、技术、信息川流不息、织密成网,架起内陆河南联通世界的枢纽通道,为河南扩大高水平开放注入澎湃动能。

  大力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变革、聚资源、谋发展,河南开放高地正加快隆成高峰——

  看平台,能级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持续领跑全省”,今年1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布的2023年成绩单再次令人惊艳,向产业要未来,这里发出了“二次创业”的最强音。在河南自贸试验区,2.0版建设深入推进,77项突破性创新案例向全省推广,首批10个联动创新区认定,开放桥头堡功能明显增强。

  看通道,优势巩固扩大。站在新投用的郑州机场北货运区,你会惊叹于其年4000万人次和110万吨的客货运保障力;开行累计突破1万列,中欧班列迈入新征程;省级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再添一批新兵,助力全省跨境电商增速保持全国前列;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落地实施,今年以来,淮滨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超过200%。

  看外资,招商成效明显。强化“项目为王”,全省各地围绕优势产业链大招商、招大商。春节刚过,我省即奔赴香港澳门开展春茗拜访活动,全年谋划主办、参与重大经贸活动10余场。1月份,全省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8.45%,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增长123.53%,拼出开门红。

  看外贸,主体规模壮大。接续出台稳外贸政策,对头部企业“联系帮扶”,对中小微企业开展“外综服+跨境电商+展会”等“一条龙”服务,让豫企出海劲头更大。目前,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已经超过1.1万家,外贸底气更足。

  习习春风暖,拼搏正当时。以广阔的胸襟拥抱世界,以不竭的探索创造未来。勇担经济大省重任,河南正凝神抓发展、聚力加油干。

  人不负春光,春光定不负人。


责任编辑:王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