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唱响一台戏
河南是戏曲大省,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地方剧种,在全国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其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近年来,我省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全面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聚焦挖掘、扶持、培养高素质青年戏曲人才,涌现了一批业务能力过硬、个人特色鲜明的青年戏曲演员。他们或深入田间地头,或唱响直播间,或以塑造独特的“角儿”深入人心。本报记者走近这些戏曲“明日之星”,深入探寻他们如何适应新时代变化,在戏曲舞台上闪闪发光。
轻柔的暖场音乐、暖黄的氛围灯和散发着幽幽木质香调的香氛,从听觉、视觉和味觉多方位引导观众的情绪。
10月底,谢彦巧的“戏曲·圆桌派”在郑州大剧院戏音阁上演。这个戏曲空间不足50平方米,一块地毯就是戏台,观众离演员不过3米距离。没有大剧院的舞美、乐队,没有华丽的戏服,只有演员的清音回旋,一人便可唱响一台戏。
“高山环绕,水天一色,花香扑鼻,在一座石灰牌楼上高写着南营二字,只见青春男女习练着姜家花枪……”伴着阵阵琴音,谢彦巧为观众描绘经典豫剧《对花枪》的故事背景。
讲一段故事唱一段戏,娓娓道来的叙事伴着清丽高昂的唱腔,牢牢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其间,谢彦巧还不时抛出问题和观众互动。
和以往的观赏模式迥异,“戏曲·圆桌派”旨在以“一人一台戏”的形式,带观众走进原生态、零距离的戏曲世界。
“我是戏曲小白,听演员讲解后再唱,就听懂了。”“这和大剧场里的感受完全不同,演员离我很近,唱腔的穿透力仿佛击穿了我的身体,震撼。”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中,不少人是第一次体验这种小空间戏曲演出。年轻戏迷小倪是谢彦巧的粉丝,头天他在谢彦巧的直播间看到演出信息,第二天就从武汉赶到郑州看戏。
95后的谢彦巧已有25年戏龄,16岁拜入豫剧大师马金凤门下,是马金凤最小的亲传弟子,后又本硕连读在中国戏曲学院扎实学习了7年。谢彦巧说:“师父对我的教导,更多的是身教。每到一个阶段,我都会和师父之前的作品对照,和她分享最近的学习和生活。我对着师父唱,还会试着分析唱段的表演原理。师父听时会点头,会欣喜,我就知道这是对的。”
马金凤给爱徒题字“艺无止境”,经常告诫弟子“你太急了,慢一点,再慢一点”。谢彦巧回忆,师徒每次见面时,先不说话,握手,深呼吸,等到双方呼吸同频,心静下来了,才开始说话。
在谢彦巧看来,她身上融合了传统师徒教育和学院教育。在中国戏曲学院读硕士期间,谢彦巧研究的就是豫剧马派的表演艺术,也是在导师刘小军教授的指导下,她开始了“一人一台戏”的表演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中国戏曲学院和马金凤老师在隔空合作。”
95后的谢彦巧善用新媒体,抖音有44万粉丝。如今她已习惯在直播间里唱戏、说戏、分享生活。
但在2019年刚接触直播时,谢彦巧也有个新手困惑期,她怕没人看,又怕自己不知道咋和人聊天。她一口气策划了14期直播,一个人原生态、无伴奏唱完了“一挂两花”(马金凤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花枪缘》《花打朝》)。“一开始直播间十几个人,唱完14期后,直播间人数变成五六千人,多的时候有1万多人。我明白了,优质的内容很重要。”谢彦巧说。
经过精心筹备,2021年,谢彦巧成立个人戏曲工作室“戏音阁”,“戏曲·圆桌派”正式上演,这种小而美的演出形式吸引了天南海北的观众。
2023年年底,郑州大剧院携手谢彦巧戏曲工作室,策划了巧“豫”诚传马派跨年特别策划系列演出。3场演出,每场1600人,几乎场场爆满。
“市场给予的反馈让我和团队更相信传统经典的魅力,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模式,豫剧是有春天的。”谢彦巧说。
责任编辑:王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