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力量激活城市新经济
这个“五一”,城市的脉搏因年轻一代而强劲跃动。从大唐不夜城的汉服巡游到上海安福路的话剧快闪,从江西南昌蛤蟆街夜市到成都麓湖的水上音乐节……全国多地涌现的消费新场景,展现了青年群体强劲的消费活力和文化创造力。年轻人正通过多元化的消费方式和文化表达,重塑城市经济格局,成为推动城市新经济发展的增长引擎。
Z世代打造消费新图景
5月2日晚,在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全息投影秀前,22岁的汉服妆造师小林正忙着为第十位顾客粘贴花钿,“假期期间,我每天要接待30多位客人,原创的‘丝路敦煌’主题妆造供不应求”。像小林这样的年轻从业者,推动西安汉服产业假期前三天的营收同比增长240%。
在深圳南头古城的一家潮玩工作室,假期期间的日均客流量已突破万人大关。95后主理人阿杰经营的“蒸汽朋克”主题咖啡实验室,单日销售额提升至5万元以上。“我们大胆地将传统广式凉茶与特调咖啡相结合,顾客不仅能品味到独特的‘廿四味美式’,还能亲身体验3D打印拉花的乐趣。”不少游客特意为一尝独特的“廿四味美式”而来,并拍照分享至社交平台。
当咖啡与其他物品融合,也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浙江省余姚市首届咖啡面包节的热潮还在延续,来自河南、景德镇、北京等地的33家咖啡面包品牌,将传统工艺的匠心精神与现代创意的潮流元素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品,在“宜家睡眠车”搭配上一杯香醇的咖啡,让青年在假期沉浸式体验北欧风睡眠空间,尽显“松弛感”。
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长三角首个“村咖烘焙青年嘉年华”火力全开,为期30天的乡野狂欢,青年可以收获9.9元音乐节门票、会呼吸的窑烤面包代金券、村咖探秘计划等乡村核心玩法,还能在消费的同时打卡通关,赢取自己心仪的周边,把乡村美学装入口袋。
江苏盐城新弄里潮玩文化街区汇聚“食、游、购、娱、体、展、演”多元业态,融入小众创意青年小店,为青年提供个性化消费选择和专属乐享空间,成为“五一”期间青年必去打卡地。
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青年艺术家市集;成都“24小时青年社区”带动夜间消费增长75%;湖北武汉光谷电竞馆、宠物社交馆等新业态占比超30%;湖南长沙“青年技能市集”兴起摄影换烘焙等新模式,组团参与城市探索的订单量同比翻番;河南新乡大学生用短视频带火的“胖东来式服务”,吸引全国游客前来体验,超市单日客流突破15万人次……这些鲜活场景,不仅展现了消费新趋势,更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活力与韧性。
“我们更愿意为独特的体验和文化认同买单。”一名参与市集活动的95后表示。“Z世代”青年消费已从单一购物转向社交分享、文化认同和个性化表达。
文化共创催生产业新物种
浙江杭州天目里广场的“青年艺术市集”上,30%的摊主是来自中国美院的00后创业者。他们将商业空间变为创意现场,带来的“数字非遗”产品——如AI生成的苏绣纹样、可交互的电子风筝,3天达成意向合作订单超千万元。“这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知识产权的共创。”活动主办方负责人说。
武汉市汉阳区的青春市集生活节上,武汉轻工大学3D打印团队的摊位成为不少青年科技爱好者的打卡热点,还引来众多亲子家庭对3D课程进行询问。首日的市集现场人潮涌动,摊主们纷纷表示,“汉阳的支持,让青创之路更有底气,蛮是那个事!”
四川宜宾结合实际适配青年社交分享场景,打造蜀南竹海武侠盛典、兴文石海奇幻仙宴、李庄古镇雾森音乐与星光影院等,结合古风、奇幻、光影等元素,各县(区)同步开展动漫节、美食季、非遗展等60余项活动,覆盖二次元、美食探店、文化体验等青年热门领域。
在杭州的西湖音乐节上,青年乐队与独立音乐人轮番登台,不仅吸引了众多青年乐迷,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主办方通过与青年艺术家的合作,不仅丰富了音乐节的内容,也为青年音乐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在深圳,由青年设计师主导的“创意市集”已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市集上,青年设计师展示着他们的服装设计、手工艺品、家居装饰等,吸引了众多追求个性和时尚的消费者。
从小众高雅的音乐剧、音乐会,到大众化的演唱会、音乐节,再到备受年轻人青睐的脱口秀小剧场,抑或是接地气的群众性演出活动,全国各地融合了购物、娱乐、社交和文化体验的新兴青年活动,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为青年量身定制的消费场景,不仅为青年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激发了城市的文化创新活力。“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方式重新定义城市文化。”一位文化学者指出,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创新,正成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与青年的双向赋能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离不开青年消费热情的带动和青年对文化旅游的投入,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青年归属感,更直接拉动了城市消费增长。数据显示,青年发展型试点城市的“五一”消费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各地政府通过精准施策,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生态,既满足了青年群体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又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动能,形成了“城市成就青年,青年振兴城市”的良性循环。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为促进青年消费热情,升级“萧然青才卡”专属福利,从运动场馆到加油代金券,再从美食娱乐到精品课程,一站式满足青年对品质生活的需求。同时举办了“青潮而出”森系青年生活节,通过发放青年专享消费券和配套现场抽奖活动,鼓励青年解锁青春消费新体验,让每名扎根萧山、逐梦萧山的青年在消费的同时享受到实打实的优惠。
四川攀枝花市创新启动“青年友好日”计划,每月第一个周日为“青年友好日”,其间凡是35周岁(部分店铺可延伸至45周岁)及以下青年,在太谷广场特色街区50家青年发展友好型示范店铺内消费可享受独立折扣、礼品赠送等福利,让青年享受专属优惠、感受城市友好、激发消费热情。该计划启动以来,吸引青年消费者超10万人次,带动销售收入500余万元。
成都推出“青年创业地图”,将废弃工厂改造成200个低成本创作空间;青岛设立“Z世代文旅创新基金”,支持沉浸式戏剧等新业态;杭州发放“青荷礼包”消费券,核销率达92%;南京开通“青年夜归专线”,覆盖主要商圈与大学城;河南郑州新建20个“青年共享客厅”,提供免费社交空间。
责任编辑:范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