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文风的价值意蕴
改进文风,要将文件精神转化为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明白纸”,推动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组织党员干部到良口乡良口村开展政策宣传进村寨活动。工作人员以侗语、苗语等多种语言,通俗易懂地为群众宣讲惠农惠民政策,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改进学风文风会风,改进工作作风”。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风是作风的重要表现,反映着党风、政风,关乎党的形象,关乎党群关系,关乎事业发展。文风不正,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和工作成效,影响政策的传达与执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风建设,始终坚持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从内容、形式和风格上彰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优良传统。事实表明,文风与党风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改进党风必须改进文风,同时推进党风建设又能引领文风的健康发展。文风与党风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推动党的各项政策落地落实。
文风折射党风,改进党风必抓文风
文风指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关乎学风、世风。《群书治要·毛诗治要》中有“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之说,就是要求作文要言之有物,表达真情实感。言辞文章不仅是映照问题本质的镜子,也是衡量发言者真诚与可信度的重要标准。《群书治要·周易治要》云:“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这深刻揭示了言辞与内心世界的紧密联系,言辞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内心世界的镜子。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文风不仅折射文章品质和作者品格,更是党性修养的体现。文风不正,危害极大,不仅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也影响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的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影响党群关系和事业发展。我们党历来重视文风建设,从“反对党八股”到“整顿作风文风”,从“改进新闻报道”到“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倡导马克思主义文风贯穿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进程。站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时间节点,打磨好马克思主义文风这把利器,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深层内涵。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透过文风,可以看到一个政党的工作作风。延安时期,毛泽东身体力行,号召全党抛弃党八股。改革年代,邓小平强调“讲真话,不务虚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风问题,多次强调“短、实、新”,号召全党同志“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将“改文风”放在重要位置。中央八项规定提出“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新闻报道“要按照精简务实、注重效果的原则,进一步压缩数量、字数和时长”。事实证明,良好的文风能够有效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形象,促进党的形象和公信力的极大跃升。通过整治文山会海中的形式主义,引导党员干部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使党的理论和政策更加贴近群众。
文风连着民心,是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鲜明生动的文风能够快速唤起民众、汇集民心,在革命建设中有效地动员人民、凝聚民力。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年代,生动形象、贴近群众的语言,都可以有效传达党的声音,激发群众的共鸣与参与热情。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强调理论宣传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更好地被群众所理解和接受,马克思恩格斯经常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订,力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深奥的原理,并根据不同革命阶段的需要出版不同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也对青年黑格尔派脱离现实、空洞抽象的宣传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是“沙漠中的布道者”,明确提出“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主张语言贴近群众,才能真正赢得群众认同。《反杜林论》是一本学术著作,恩格斯亲自修订并出版了更适合在工人中宣传和阅读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理论。《反杜林论》同《共产党宣言》一样,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兼具通俗性与学术性的著作,在工人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成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马克思恩格斯对文风问题的重视,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人。我们党历来主张文风要植根于社会实践,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强调:“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文风如果晦涩难懂,就会失去群众基础。端正的文风,能够有效维护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更好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入寻常百姓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人们从文风状况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形象,进而观察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情况。”对文风不正的危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它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历史证明,改进文风事关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事关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事关坚定不移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文风强作风,推动政策落地生根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理论和群众之间需要通过大众化通俗化语言去搭建桥梁,打通理论宣传宣讲“最后一公里”。文风的通俗化、政策落实的有效性对于我们党执政具有深远的意义,既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国家政策执行力、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抓手。
把彻底的理论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重要会议精神需要以通俗化、大众化的形式传播到群众中,将道理讲透彻、讲明白。因此,开展多渠道和通俗易懂的宣传工作尤为重要,而做好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改进文风。在革命年代,为宣传党的主张,争取群众,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简单易懂的口号和朗朗上口的标语,使群众能够快速理解,避免了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式革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用情感的温度暖人心。没有真正深入群众,就写不出有思想有温度的好文章;没有真正急群众之所急,话就说不到群众心坎里。要将文件精神转化为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明白纸”,推动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对广大群众来说,情感认同最直接、最深刻,而真情最能唤起真情。要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抓好宣讲方式方法创新,用心做好语言转化,多用大白话、家常话,避免空洞化的表达,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改进文风事关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事关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事关坚定不移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项重要任务。党员干部必须打磨好马克思主义文风这把“利器”,“修辞立其诚”,不断增强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担当意识和服务本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改进文风决不能“一阵风”,而是一次刀刃向内的党性锤炼。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文风改进也永远在路上。(杨馨宇,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及思想理念研究》主要成员)
责任编辑:范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