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督促党员、干部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这是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进行的重要部署。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也对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提出新的要求。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始终高度警惕党内存在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并采取举措防止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将其作为深化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内在要求,多措并举,取得显著成效。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到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体现出党中央对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紧迫性认识不断深化,也彰显了我们党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格格不入。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然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却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违背,突出体现为领导干部追求特殊化待遇,主动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以谋取私利。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破坏力。如果不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任由其发展,必然会损害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党的作风建设,与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进行了坚决斗争。进入新阶段,我们应在巩固已有成果基础上继续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创造有利的环境。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践行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党的性质表明了党“是什么”,而宗旨表明了党“做什么”,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了党的性质,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与此紧密相关,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明确提出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党的宗旨决定了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而特权往往表现为领导干部自视高人一等,凌驾于普通群众之上,如在个别地方领导干部独断专行、违反民主集中制,在经济上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违规获取内幕消息谋取经济利益,在生活上追求享乐、享受超标准待遇,等等。这些行为破坏了党群关系,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背离。如果任由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在党内蔓延,党的宗旨无法践行,党的性质也会面临“变质”的危险。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要求所有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得谋求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之外的任何私利和特权,是维护和践行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
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深化党的作风建设的应然之举。特权与不良作风密切相关。一方面,特权是不良作风产生的重要根源。特权意味着追求特殊化、差异化,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党内不良作风。对“四风”现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不少作风问题背后都有特权思想在作祟。例如,有的领导干部为了高标准的物质享受、体验优越感,不按照国家规定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在出差时乘坐头等舱,超出正常标准。这一行为既反映了他们对党纪国法的漠视和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也折射了他们不愿将自己视为普通百姓一员、高高在上的特权心理。另一方面,不良作风也会助长特权。当前党内存在的不良作风,是特权的外在突出表现。特权以不良作风的形式出现,往往容易“掩盖”特权的本质,弱化特权本身所具有的严重危害性,降低人们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警惕性,加大特权的治理难度。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需要从不良作风产生的根源上着力,直接掐住解决“四风”问题的“命门”,深层次破解党的作风建设的难题,这对于纠治“四风”问题、净化党内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的必然需要。腐败主要表现为滥用权力谋取私利,本质上是公共权力的异化,与特权有着内在的共生性。特权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不受监督和制约,其基本轨迹是掌握公共权力的人通过改变公共权力的作用方向和运行规则,使其成为不受法律和制度约束的特殊权力,以谋取不正当的私利。特权虽然不能与腐败简单画等号,但如果任其发展不加以整治,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就容易滑向腐败。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领导干部腐败往往是从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开始的,如生活上追求特殊化,屡次突破现有制度标准;“官本位”思想严重,违反民主集中制,搞“家长制”“一言堂”;家族观念强烈,利用职务影响违规给亲属或特定关系人提供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资源的便利;等等。这些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规矩意识淡薄,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权力滥用的范围会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害不断加剧,最终演变成触碰法律红线的腐败行为。可见,特权对腐败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是滋生腐败的重要根源和条件。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有助于防止领导干部从违纪违规走向违法犯罪,消除腐败产生的根源,对于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党一贯以来的政治立场
始终保持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危害性的清醒认识。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旗帜鲜明反对特权。特权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格格不入,严重侵蚀党内良好政治生态,破坏社会公平和正义,损害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必须高度警惕并加以治理。自建党以来,我们党就深刻认识到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危害,始终保持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高度警惕,坚定人民立场,防止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党的七大正式把“为人民服务”思想写进党章,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指南,彰显了党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政治立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时刻提醒全党不能搞特殊化,要认清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危害性。毛泽东早就告诫党的领导干部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提出“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气”。邓小平总结了特权的危害性,明确指出:“也还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共产党员和干部应该把谋求特权和私利看成是极大的耻辱。”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共产党员谋求私利和特权,“这个问题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我们党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危害性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为全党上下共同反特权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引导和重要的政治保障。
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古语有云:“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这揭示了行胜于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重要性。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风气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关键在于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如果领导干部自身不过硬,过度追求特权,容易助长整个单位、部门搞特殊化的风气,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们党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在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斗争中,始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搞特殊化,并要求家人也不能享受特殊待遇,充分彰显了党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态度和决心,也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带动党风社风不断好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搞特殊化,有力带动了全党上下坚定抵制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增强了全党以优良作风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信心决心。
多措并举防止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滋生蔓延。长期以来,我们党针对党内存在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采取了诸多治理举措,有效防止了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滋生蔓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建立了多措并举的综合治理模式,推动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治理取得新成效。一是加强领导干部的权力观教育。党中央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再到当前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从密切党群关系、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加强纪律意识等方面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不断铲除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二是构建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机制。党中央不断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压缩特权产生的空间。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相继出台,明确了禁止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的具体规定,为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提供了行为指引。同时,党中央通过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建立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等,不断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降低了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产生的可能性。三是强化对特权的监督和问责。强有力的监督和问责,是防止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有效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实落地,持续纠治“四风”,保持高压反腐的态势,不断强化震慑效应。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11.8万起,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0.7万起,对领导干部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作用。同时,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对权力的运行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三、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有序有效开展。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在思想上。从党的十八大至今,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反“四风”,取得了突出成效,但特权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原因在于有的领导干部仍存在特权思想。因此,要从思想根源上着手,以先进的思想观念抵御官本位思想和扭曲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对领导干部的侵蚀,铸牢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思想堤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取得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应结合党中央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契机,有序有效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全党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等,引导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同时,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自觉,巩固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已有成果,不断清除党员、干部头脑中仍余留的特权思想,凝聚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共识,为取得新的成效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此外,通过总结运用典型案例、人工智能赋能学习教育形式创新、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提升学习教育实效。
完善权力配置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特权是对权力的滥用,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特权的产生。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需要从权力本身着手,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减少权力滥用的机会和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推动完善权力配置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当前,应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以有效机制来防止特权的形成。一方面,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做好权力的分工和协同,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不同性质的权力由不同部门、单位、个人行使,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同时,推动权力运行的流程规范化,确定权力归属,划清权力边界,厘清权力清单,保障各权力主体能够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最大程度降低权力滥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使特权无处遁形。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有效的监督是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重要保障。要发挥党内监督的主导作用,提升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和巡视监督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及时发现党内存在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并给予及时处理。同时,激发社会监督的活力,在优化政务公开、信息公示等举措的基础上,通过增强监督意识、畅通监督渠道、提高反馈效率等方式,把权力置于人民群众严密的监督之下,让超出正常运行范围的权力失去生存的空间。
在推进风腐同查同治中同步铲除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不正之风的背后往往是特权思想的影响,不正之风也是特权现象的外在表现;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条件,与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也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党中央反“四风”、反腐败,锲而不舍抓作风建设,都是在同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作斗争。这进一步说明了不正之风、腐败问题与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在具体实践中,查处和治理不正之风、腐败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高度重合的。当前,我们党要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应强化系统观念,按照不正之风、腐败问题、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一体推进查处和治理的逻辑来开展,提升综合效能。一方面,在查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深挖其背后存在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让广大党员干部认清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便于防范和监督,同时也让隐藏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背后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得到惩治,增强震慑力。另一方面,在治理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把握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诱发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环节以及发生作用的原因和机理,并采取相应的举措加以治理,如加强制度建设以填补制度漏洞等,同步助力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责任编辑:范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