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到老师,洛阳一聋哑教师回小学母校任教
当世界寂静无声,我们该如何面对和体验这个世界?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答案。
在洛阳市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有位特别的教师。她叫史晓怡,今年31岁,自幼因病导致聋哑,凭借坚强的意志完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学业,学成后选择返回母校登上三尺讲台,为更多孩子“点亮”人生路。
从学生到“先生”,为更多孩子“撑起一把伞”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教室,桌面上铺着红艳艳的纸片。史晓怡正小心翼翼地拿着剪刀操作,向孩子们讲解手工剪纸的制作方法,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是一堂正在进行的剪纸课。
意料之外,史晓怡曾是该校的一名学生,在这里度过7年的求学生涯。2015年,大学毕业的她选择了另一个课堂——回到小学母校任教。
学习上,教授口语、手语、手工等课程;生活上,教孩子扣扣子、洗衣服……时隔多年,再遇种种情景,史晓怡的思绪又被带回过去,只是身份已发生转变,成为托举别人的人。
史晓怡能返校任教,不少老师都倍感欣慰,十分乐于帮助她。史晓怡初登讲台,有老师会在教师外默默观察;她的教案,老师也会认真检查并给出改进建议……在其他老师帮助下,史晓怡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史晓怡在教学方面还有自己的想法,十分注重对孩子们的兴趣培养。“我自身情况特殊,更能体会到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她说,孩子们实现健康成长,既需要学好口语、手语,又要通过阅读、美术等方式丰富生活。
史晓怡坦言,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对她影响很大,激励她不断前行。她也会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更多孩子。
关于史晓怡返校的初衷,用她的话说,“老师们曾为我撑伞,我也想为别人撑伞。”
在老师帮助下,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见到史晓怡,她性格活泼、待人热情,仿佛经历了一场蜕变,并不像一名聋哑人。
1994年,这位小女孩出生在一户普通家庭,不到一岁便因病导致聋哑。在那一瞬间,这位小女孩的世界被按下了“静音键”。为不影响孩子正常生活,根据医生建议,家境并不殷实的父母还是凑足费用让史晓怡戴上助听器,还尝试教她声带振动及口型模仿等内容。
最初,史晓怡性格很要强,不觉得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直到入学后在口语、手语的学习上十分吃力,她才转变想法,还曾自暴自弃,“我当时对未来很迷茫。”
“多亏了老师的帮助,她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教我,这才逐渐掌握。”史晓怡回忆,当完成学会所有音节的小目标,她高兴极了。
为帮助她增强信心,老师们在生活中也十分照顾她,不仅加强与她的交流,还教她穿衣服、洗衣服、刷鞋等工作。
渐渐地,史晓怡也能和其他孩子玩到一块了。丢手帕、捉迷藏……当时与同学们玩的游戏,她至今仍历历在目。
随着学习的深入,史晓怡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不满足于学习手语、口语等基本沟通需求,人生有了新的方向——上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不向命运低头,坚持在无声世界里“发声”
如果老师的指引是帮史晓怡重拾信心,那么自身的努力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维度。
史晓怡在求学经历中逐渐找到兴趣。“我喜欢语文。看到好的文章,我会从字、词到句、段、篇,最终把它完全读出来。”她回忆,课余时间,她会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丢手帕等游戏,还开发出美术、剪纸等爱好,收获了不少快乐。
史晓怡对剪纸尤其喜欢。她的老师清晰地记得,史晓怡有一次制作一件剪纸作品,需要在方寸大小的纸上刻下航天员、牡丹等元素。当时孩子手都流血了,也没有放弃。
兴趣得到发掘,意志得到磨炼,史晓怡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了。
2006年至2012年,从该校毕业的史晓怡在洛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完成初中、高中的学业。2012年,史晓怡又顺利考上中州大学(现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选择了特殊教育专业,口语、手语等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不仅如此,史晓怡还积极参加赛事锻炼自己。2022年起,史晓怡多次参加洛阳市聋人手语大赛,并参加洛阳市第七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的剪纸项目,成绩均名列前茅。
这些年,史晓怡一步一个台阶,通过别样的方式在她的无声世界“发声”。再见史晓怡,曾经的老师们都称她的变化大。
在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像史晓怡这样的案例并不多。在该校校长吴拥军看来,史晓怡回校任教,正在无形中对孩子产生影响,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爱心持续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王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