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推荐

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圈”出群众幸福感

发布时间:2025-09-11   来源:共产党员网

  近日,商务部公布第二批30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名单,包括北京市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上海市长宁区,安徽省合肥市,陕西省宝鸡市等,标志着我国城乡社区生活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扩围升级新阶段。这一举措不仅是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激发社区治理活力的务实之举,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关键举措。如何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真正圈住民心、圈出温度、圈稳幸福,是新时代基层治理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

  以“强基础”筑牢为民之本,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成为群众信赖的“生活港湾”。“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并非简单的地理圈层,而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民生服务落地的前沿阵地,它既包括无障碍通道、社区食堂、口袋公园等“看得见”的硬件设施,也蕴含着响应迅速的物业管理、邻里守望的社区氛围、运行顺畅的协调机制等“摸得着”的软件支撑。要让这个“圈”立得住、转得动、用得好,就必须从夯实基础做起,把资源、服务、管理真正下沉到社区一线。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对辖区内的服务资源、设施短板、人群结构进行一次“全面体检”。要主动担当“织网人”的角色,将散落的商户、物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有效联结,编织一张覆盖全面、响应及时的服务网络。始终坚持需求导向,优先保障“柴米油盐、小修小补”这类兜底性、基础性服务的供给,确保生活圈首先解决的是群众最迫切、最高频的日常难题,真正做到在细微处见真章、在基础处显担当,让群众在稳稳的幸福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无处不在,让“生活港湾”风雨不动安如山。

  以“优供给”激活亲民之力,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成为多元融合的“活力磁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是简单的商业网点叠加,而是集生活服务、文化休闲、健康养老、托育教育、应急保障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其核心在于“全龄友好、业态丰富、智慧高效”。要避免“千圈一面”,就要坚持“一圈一策”,根据不同社区人口结构、消费习惯、空间条件量身定制服务内容。党员干部要在统筹协调中发挥枢纽作用,既要引导市场主体参与,鼓励老字号、新业态、小微商户进社区,也要支持社区自组织、志愿力量、公益项目嵌入服务网络,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共建格局。特别要聚焦“一老一小”高频刚需,推动助餐、托幼、康复、家政等服务提质扩容;同时兼顾青年群体对咖啡书屋、健身空间、共享办公的需求,满足不同年龄层对品质生活的多元期待。还要善用数字技术赋能,推动智能终端进小区、数据平台联万家,让预约挂号、邻里互助、紧急呼叫一键可达。只有供给更精准、体验更贴心、场景更丰富,便民生活圈才能从“功能满足”跃升为“情感归属”,成为居民愿意停留、乐于互动、主动参与的社区活力中心。

  以“促共治”凝聚惠民之智,让便民生活圈成为人人参与的“和美家园”。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得好不好,最终要由群众说了算;运行顺不顺,关键看群众愿不愿参与。不能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做成政府“独角戏”或企业“展示窗”,而应打造成群众“大合唱”的舞台。党员干部要善于搭建协商议事平台,通过楼栋恳谈会、商户联席会、线上意见箱等方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设计者”“监督者”“受益者”。要建立常态化的反馈闭环机制,群众提的意见有没有落实、服务有没有改进、问题有没有解决,都要及时回应、公开进度、接受评议。在管理上,既要依靠邻里公约、商户联盟、志愿积分等柔性方式引导群众自我管理、互助服务,也要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动态监测、智能调度。尤其要注重培育社区认同感,通过公共空间营造、节庆活动组织、特色品牌打造,增强群众对“家门口生活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当每一位群众都能在圈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发出自己的声音、贡献自己的力量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服务半径,而是最温暖的情感纽带,通过良性互动持续迭代,成为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温馨家园。

责任编辑:王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