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联结世界
当清晨的霞光漫过殷墟遗址,一场跨越3000年的文明对话在此开启。
9月13日,第二届国际民间社会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交流大会“品味中国·安阳时刻”主题交流活动在殷墟博物馆举行。此活动以“文字联通世界”为主题,200余名中外嘉宾共话全球发展、文明互鉴。
“第二届国际民间社会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交流大会于9月10日已经在呼和浩特拉开帷幕,今天到安阳来参加主题活动,大家在交流的同时,共同体味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这对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相关负责人说,殷墟甲骨文是读懂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而读懂中华文明,正是读懂当代中国的关键所在。
这场跨越国界的“发展对话”,满溢着对中华文化的深切认同与由衷赞叹。
“在这里,厚重的历史积淀与现代生活的节奏交相辉映,古老文明与当代社会隔空对话。”非盟经社文理事会主席路易斯·西索科说,河南深厚的历史记忆提醒着人们,贸易路线与学术交流早已将人类社会紧密相连。
格林纳达驻华大使马岩盛赞甲骨文的划时代意义。他说,3000多年前中国先民在龟甲兽骨上镌刻甲骨文,记录自然之奇、承载文明之核。如今,这份智慧依然鲜活,文明的延续性印证了人类对文明对话、共同进步的追求从未停歇。
非洲眼科网络基金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伯纳德·阿格博对安阳的历史文化传承深感震撼。他表示,安阳人在现代化社会中坚守传统习俗,这种长达3000多年的传承值得非洲借鉴。
南非跨文明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谭哲理则称,他在安阳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以及科学与文化结合的魅力,对殷墟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展示历史的方式钦佩不已。
“安阳殷墟的甲骨文不仅是汉字源头,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见证。这些文化遗产中蕴藏着解决当代问题的重要启示——包容、共生与创新。”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耿静说,只有让老传统融入新场景,文明才能释放出持续的发展动能。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次盛会,让尊重差异的共识愈发明晰。
印度尼西亚中医协会主席洪维浩以“印尼刮痧”为例,证明了中国文明与印尼人民的深远联系,强调文明的力量在于互学互鉴。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王晓辉引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出甲骨文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下一步,应将文化精华与世界交流合作,在展示传统文化的同时吸取其他文化养分,共同进步。
在主题展示环节,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令人瞩目。甲骨文、青铜器等安阳元素在AI的创作下栩栩如生,揭示了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未来融合之道。而活动中另一大亮点,则是由志愿者扮演的“周文王”联合留学生共同演绎的《周易》与四大全球倡议的巧妙联结——《周易》中的“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对应全球发展倡议,《周易》中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对应全球安全倡议,《周易》中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应全球文明倡议,《周易》的阴阳流转对应全球治理倡议。这样的文化演绎,让嘉宾们对安阳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体验。
一场场参访活动,同样让来宾们沉浸式感受到古都安阳的魅力。
摩洛哥—中国文化和经济促进会会长哈立德·埃尔·法塔乌伊参访殷墟博物馆后表示,希望非洲的博物馆能学习殷墟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展示传统文化。
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公共卫生和流行病防范总裁李福麒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后激动地说,通过安阳可以看到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从古老的甲骨文字演变成现代先进的文字,五千年历史文化太过动人。
“此次主题交流活动以甲骨文为纽带,解码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为国际民间社会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动力。”安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安阳将以此为契机,与国际民间社会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务实交流合作,让甲骨文成为联结世界的文化符号,让文明交流互鉴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责任编辑:王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