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汇 看背街小巷如何“蝶变”

川汇区老巷焕新,透着整治提升后的清爽整洁。

川汇区红门绿植妆旧墙,整洁巷陌藏烟火。
坑洼路变平坦道,杂乱巷成风景线。在周口市川汇区,一场场发生在背街小巷里的“变形记”,正成为城市治理温度最生动的注脚。
11月14日傍晚,川汇区小桥街道高庄社区,60多岁的高老太太在她熟悉的胡同里边走边看。路面干净平整,墙上的二十四节气彩绘在太阳能路灯的映照下格外引人注目。“以前这路坑坑洼洼,晚上黑灯瞎火。现在路平了、灯亮了,出门就像走进画里。”她的话语里,是藏不住的满足。
在川汇区,这样“旧貌换新颜”的背街小巷并非个例。全区秉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硬件优先、应治尽治”原则,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入手,全域覆盖、滚动推进了9批72个文明示范片区建设,以街巷“微治理”撬动城市“大变革”,让背街小巷真正成为居民的“幸福巷”“暖心巷”。
“我们在背街小巷改造中,绝不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一巷一策,为每条街巷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川汇区相关负责同志说。
拥有40多年历史的国槐街,曾因流动商贩聚集而被贴上“脏乱差”的标签。此次改造中,七一路街道办事处特意保留街道旁的老国槐树,以国槐文化为主题,打造整体复古风格。沿街商铺统一换上仿古镂空花格门窗,还精心布置了多处“民俗微景观”,如今这里已成为年轻人争相探访的网红打卡地。
从拆除违建到改造管网,从整修路面到粉刷墙体,从整治线缆到安装路灯——聂堤胡同经历“一拆、二改、三提升”的系统改造后,这条老胡同实现了从“被遗忘”到“被向往”的华丽转身。
荷花渡街区则围绕“重现二十年前荷花街繁荣景象”展开打造,先后引入时尚酒吧、新型城市外摆业态,汇聚各式特色小吃,如今已成为周口独具特色的“消费新地标”。
一街一主题,一巷一特色。朱庄社区的居民公约文化墙,成为凝聚社区精神的文化载体;建中社区结合新二十四孝故事打造的孝道文化巷,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传统美德、传递孝道新风……在背街小巷整治过程中,川汇区始终坚持改造与提升并重、硬件与软件并举,努力打造有特色、有文化、有内涵的精品街道。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居民不仅是改造的受益者,更是全过程的参与者。”高庄社区干部王胜利表示,在改造过程中,社区通过召开居民代表会、入户走访、电话联系、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建议。
背街小巷改造,不仅要“一时美”,更要“长久美”。“我们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定人定岗定责,强化日常管理和常态化督导巡查,确保胡同始终干净、整洁、有序。”金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毛宏卫说。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近年来,川汇区累计改造背街小巷及胡同1800多条,安装路灯1.8万余盏,更换窨井盖1500多个,疏通下水道2200余处,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赢得了群众的普遍称赞和真心支持。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巩固提升各文明示范片区建设成果,持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向深处迈进。
行走在今天的川汇区,一条条背街小巷的美丽蝶变,犹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城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当改造的触角深深扎根于城市的“毛细血管”,幸福的源泉也正悄然流入千家万户的心田。
责任编辑:王怡潇